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 / 中国基础教育管理新进展丛书
作者: 沈伟 主编:郅庭瑾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9787504182951
- 62770
- 2014年7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G639.22
以教育质量保障为制度背景,不以教研制度作为探讨教研员角色的起点,并非想要绕开这一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另辟蹊径,求得研究上的新意,而是希望借此澄清教研制度产生的来龙去脉,为理解教研员的角色困境提供历史依据。
鉴于此,第一章是问题陈述。着重阐述沈伟著的《中国大陆教研员的制度演变与身份建构》的宏观背景,讨论当下课程变革与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全球教育变革的图景.分析问责背景下地方教育领导研究中的趋向与不足,指出研究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必要性。
第二章是对身份建构理论的回顾。梳理了身份建构的四种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融合主义与形态衍生。鉴于本研究关照制度变革与教研员个体的互动,择定形态衍生理论作为探讨教研员身份建构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研究设计做简要说明。
第三章探讨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历史变迁与教研员角色的演变。以晚清政府的“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事件开始叙述。对百余年的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变迁作了梳理,归纳了中国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保障人员的特点。着重分析了教研员的角色特点,并对个案所处的情境做了历史与现实的描述。
第四章、第五章是教研员的身份建构。首先归纳教研员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其次通过“我们眼中的他人”与“他人眼中的我们”来呈现教研员与其他群体人员之间的差别。上述的描述与分析,都是教研员社会身份的底色。接着,借助职能排序和角色比喻,将教研员的身份建构进一步推向个体层面。且通过教研员工作节奏的分析,对教研员的职能排序做出解释,凸显制度结构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故第五章选择四个典型的案例,探讨教研员个人身份对社会身份的影响,归纳出四种不同形态的身份建构。
第六章主要探讨教研员的能动性。根据教研员的个人经验和由考试划分出的学科结构,归纳出16种结构与能动者互动的模式,分析了结构控制与支持程度,教研员个人所持的知识、能力对其能动作用和工作承诺的影响。
第七章是结语,对整个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概括性阐述,并归纳出其所蕴含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 教育变革与教学质量保障人员
第一节 基于标准的教育变革
一、教育变革:走向基于标准的问责
二、教育质量保障:对标准的抵制与适应
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中的地方教育领导:何去何从?
第二节 教研员的角色:来自政策、理论、实践的分析
一、当代政策文本中的教研员角色
二、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教研员角色
三、教研员对其角色的理解
第三节 教研员的身份: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何为身份
二、身份建构:从结构与能动者互动的视角
三、教育质量保障与教研员身份建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身份建构的理论视角
一、“自上而下”的身份建构
二、“自下而上”的身份建构
三、融合主义的身份建构
四、形态衍生理论视野的身份建构
第二节 理论框架的提出
一、身份建构的理论框架
二、从形态衍生理论研究教研员身份建构的可行性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质的研究取向
二、个案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第四节 研究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一、研究可靠性
二、研究伦理
第三章 教研员的制度变迁和角色演变
第一节 中国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的发展
一、晚清政府:以教育外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二、国民政府:以教育内部事项为主的质量保障体系
三、老解放区:资源匮乏情形下形成的教育质量保障应对之策
四、1949年后:日趋系统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节 教育质量保障人员的角色变化与特征
一、晚清政府的视学与劝学员:监督、兴学
二、国民政府的视学与辅导员:管理、辅导、培训、研究
三、老解放区的教育巡视员与辅导员:报告、指导、分享
四、1949年后的督导、教研员、评估人员:督政、
教学指导与评估
第三节 课程改革背景下H市教研员的角色发展:结构的新期待
一、教研制度的正式确立及教研员的角色定位
二、H市教研室职能的发展
三、H市教研员的角色:群内分工不同
第四章 教研员的社会身份建构
第一节 日常工作中呈现的群体共性
一、以课为载体的教研活动
二、由调研与视导构成的多维评估
三、自上而下的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
第二节 与群外人员的差别
一、“我们”眼中的他人
二、他人眼中的“我们”
第三节 从群体到个体:角色认知与事项排列
一、职能排序
二、工作节奏与事项排列
第五章 实践:社会身份与个人身份的对话
第一节 结构关注:“做研究的人”
一、重要任务:提高区域教育质量
二、“最高境界”与“最重要任务”的冲突
三、基于学科属性、课程标准的听评课
四、不被理解的痛苦与研究的快乐
第二节 结构关注为主。个人关注为辅:“尴尬的稻草人”
一、进人市教材编写队伍
二、教师培养:“守正出新”
三、职业生命何在?
四、最有压力的是考试
第三节 个人关注为主,结构关注为辅:“一个风风火火的闯将”
一、从实践教学开始
二、对课程、教学的反思
三、教师队伍建设
四、研究真问题
第四节 个人关注:职场“菜鸟”
一、从专业角度来选择
二、“不听课不能指导”
三、不找校长,不听推门课,不申请课题研究
四、“合格就是老师对你的认可”
第六章 承诺是否可能
第一节 考试影响下的学科教研工作
一、考试之于语文、数学教研员
二、考试之于科学教研员
三、考试之于音乐、体育教研员
四、考试之于拓展、探究教研员
第二节 “经验”影响下的教研工作
一、为什么选择教研员
二、人职时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承诺:从结构一能动者互动的视角
一、强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
二、弱控制下的能动作用与承诺
三、能动作用的强弱:结构与个人关注的融洽度
四、承诺的“源泉”:结构支持或个人收获
第七章 教研员之于教育变革
第一节 教育问责结构与教研员身份建构
一、行政干预是教研员专业角色异化的重要原因
二、教研员的社会化与个『生化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于其职业承诺
三、结构关注与个人关注的融洽程度、结构的支持程度是影响
教研员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的探索:多层结构与个体能动性
二、实践的启示:专业、学习与实践共同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