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 / 东吴哲学文丛
作者: 吴忠伟 主编:李兰芬,邢冬梅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9787567208490
- 187702
- 2014年6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B017.9
吴忠伟编著的《结盟之心--己与早期中国哲学/东吴哲学文丛》讲述了:战国思想形态的演化根本取决于,在不同学派的紧张博弈中思想主体对道德心智立场的选择,是接受“论辩”之竞争形式,还是持守“圣人兼知”论以豁免于论辩之外,此庄荀之别也。庄子在知识论上否认任何“自我知识”的自明性,故以“自我否定”形式在更高层次上达成了不同学派的“结盟”。而荀子“解蔽”论则赋予圣人“心知”完备性的特权,藉此克服“知”之“有蔽”性。此后的“心志恬淡”论通过对荀子“心知”论的进一步演绎,实现了战国“子学”形态的“官学”化。
导论 具“身份”之知
一 政教关系与三重职能结构
二 子日与宗旨
第一章 “为己”之学与邦邑共同体
第一节 为己之学
第二节 “义”与邦邑共同体
第二章 “师道”与友谊共同体
第一节 “有待”与“免辱”
第二节 “师”与“士”之职能
第三节 相与为友
第三章 圣王关系与认知分工论
第一节 官与管
第二节 解蔽与兼知
第四章 战国后期心志恬淡论(一):决策
第一节 积德
第二节 集智
第五章 战国后期心志恬淡论(二):守神
第一节 简帛《老子》与“师”
第二节 择人与守神
结语 “集体化心智”与学派演化
一 “集体化心智”与学派
二 论辩与结盟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语》中的“自我”观念探讨
附录2 观外在于“己”者——对先秦典籍语境中“观”概念的考察
附录3 礼与自我表达
附录4 “自我”的交换——人心交通与物的让度
附录5 从士人到释子——晋宋士人的身份新赋予与其心智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