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502550387
  • 2-1
  • 166564
  • 0047153138-4
  • 平装
  • 16开
  • 2013年1月
  • 理学
  • 化学
  • O6
  • 化工、化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融合了原四大化学中的化学基础知识,按认知规律编排。在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适应性的同时,还注重先进性和应用性。为了更加符合应用化学专业和工科化学专业的教学要求,本次修订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化学分析法、吸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三章仪器分析的内容。《高等学校教材•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仍分上、下册,内容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热力学*定律及第二、第三定律的定性内容)、化学动力学;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氧化还原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配合平衡)及其应用(酸碱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合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吸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基础;元素(非金属元素、主族金属元素、过渡元素等,按周期表分区叙述)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适当增加了新型配合物、等离子体、计量化学初步知识、各种新型材料、新能源及重大环境问题等化学发展的前沿知识。


目录
第1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1 11 气态1 111 气体的通性1 112 气体定律1 113 气体的液化10 12 液态12 121 液体的性质12 122 溶液14 123 胶体分散系27 13 固态31 131 晶体和非晶体31 132 晶体的外形特征和结构32 133 晶体的类型35 14 等离子态36 141 概述36 142 等离子体的特征37 143 等离子体的形成方法37 144 等离子体的应用38 习题38 第2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41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化学41 211 基本概念与术语41 212 热力学第一定律43 213 焓45 214 化学反应热效应47 215 几种反应的摩尔焓变51 22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化学反应方向56 221 热力学第二定律56 222 熵增大原理58 223 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59 224 化学反应方向61 23 化学平衡66 23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67 232 平衡常数67 233 多重平衡规则72 234 标准平衡常数与摩尔反应吉氏函数73 235 化学平衡的移动75 习题81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85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85 311 平均速率85 312 瞬时速率87 32 反应速率理论88 321 有效碰撞理论88 322 过渡状态理论89 33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89 331 动力学方程90 332 质量作用定律91 34 简单级数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建立92 341 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方程92 342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95 3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98 36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01 37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原理的应用103 习题104 第4章 酸碱平衡108 41 电解质溶液108 41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108 412 强电解质的活度和活度系数108 413 离子强度109 42 酸碱理论110 421 酸碱质子理论110 422 酸碱路易斯电子理论112 423 软硬酸碱理论113 43 溶剂114 431 溶剂的分类114 432 溶剂对溶质酸碱性的影响115 433 溶剂的选择116 44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117 441 酸和碱的离解常数117 442 Ka、Kb与Kw的关系118 443 中和常数119 45 溶液的pH值121 451 一元酸碱溶液pH值的近似计算122 452 多元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124 453 溶液pH值的精确计算法126 454 溶液pH值的测试方法137 46 同离子效应对酸碱平衡体系的影响140 47 同离子效应的应用--缓冲溶液141 471 缓冲溶液的组成141 472 缓冲原理141 473 缓冲溶液的计算142 474 缓冲范围和缓冲容量143 475 缓冲溶液的选择143 476 生理缓冲溶液144 习题144 第5章 酸碱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酸碱滴定法148 51 滴定曲线法148 511 酸碱滴定曲线148 512 指示剂法155 513 间接滴定法157 514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157 52 滴定直线法158 521 单元酸的线性函数公式及数据处理159 *522 两元酸和混合酸的线性函数公式及数据处理160 523 线性滴定法的应用162 53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164 54 酸碱滴定法的结果计算166 习题168 第6章 沉淀平衡171 61 沉淀平衡的特征171 611 溶度积常数171 612 溶度积和溶解度172 62 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173 621 同离子效应173 622 盐效应174 623 酸效应174 624 配合效应175 63 溶度积规则176 64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176 641 判断沉淀的生成176 642 沉淀的溶解178 643 分步沉淀179 644 沉淀的转化181 习题181 第7章 沉淀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重量分析法184 71 沉淀法的基本原理184 711 沉淀的形成与重量分析对沉淀的要求184 712 影响沉淀完全的因素186 713 影响沉淀纯净的因素187 714 沉淀条件的选择189 715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和灼烧194 72 重量分析的结果计算196 73 重量分析应用实例197 731 钢铁中Ni2 的测定197 732 动物胶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198 733 8-羟基喹啉沉淀法测定铝198 734 电重量法测定污水中的铜199 习题199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及电化学基础201 81 基本概念201 811 氧化还原反应201 812 氧化数203 813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配平204 82 原电池和还原电势206 821 原电池206 822 还原电势208 823 式量电势213 83 电池电动势与反应吉布斯函数的关系215 84 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应用216 841 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216 842 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E217 84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自发性217 844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219 845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测定221 85 电势数据的图示法222 851 拉蒂麦尔(Latimer)图222 852 弗洛斯特(Frost)图223 853 泡佩克斯(Pourbaix)图224 86 氧化-还原过程的机理227 87 电解228 871 电解池228 872 电解定律229 88 基础电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230 881 工业化学品生产230 882 化学电池230 883 金属腐蚀与防腐蚀233 习题234 第9章 氧化还原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氧化 还原滴定法238 91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滴定条件238 911 反应的完全程度238 912 反应的定量关系240 913 反应速率242 914 判断终点的方法243 9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248 921 高锰酸钾法248 922 碘法251 923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255 93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257 习题259 第10章 氧化还原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电化 学分析法262 101 电位分析法262 1011 概述262 1012 电极263 1013 直接电位法及其应用271 1014 电位滴定275 102 库仑滴定法--恒电流库仑滴定法278 1021 恒电流间接库仑滴定法的原理及装置278 1022 库仑滴定法的应用280 习题281 第11章 原子结构283 111 概述283 1111 电磁辐射283 1112 普朗克量子论284 1113 氢原子光谱285 112 原子模型286 112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简史286 1122 原子的玻尔模型287 1123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288 113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299 1131 屏蔽效应299 1132 钻穿效应300 1133 轨道的能量300 114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302 1141 鲍林近似能级图302 1142 科顿原子轨道能级图303 114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304 115 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周期律306 1151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中行的关系307 1152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中列的关系308 1153 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表中分区的关系309 116 主要的原子参数及其变化规律310 1161 原子半径310 1162 电离能312 1163 电子亲和能314 1164 电负性315 习题316 附录319 附录1 元素及化合物在标准状态下的热力学数据319 附录2 水合离子在标准状态下的热力学数据321 附录3 298K时酸的标准酸常数321 附录4 298K时碱的标准碱常数322 附录5 常用缓冲溶液323 附录6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323 附录7 标准还原电势324 附录8 式量电势327 附录9 原子参数329 第12章 分子结构1 12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1 1211 离子键理论1 1212 离子晶体5 122 共价键和原子晶体12 1221 现代价键理论13 1222 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19 1223 分子轨道理论31 1224 原子晶体39 123 分子间力、氢键和分子晶体41 1231 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极化41 1232 分子间作用力43 1233 氢键45 1234 分子晶体47 124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48 1241 金属键理论48 1242 金属晶体52 1243 晶体缺陷54 习题55 第13章 配位化合物58 131 基本概念58 1311 定义58 1312 组成59 1313 命名61 132 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62 1321 价键理论62 1322 晶体场理论67 133 配合物的异构现象73 1331 几何异构现象73 1332 旋光异构现象75 134 配合物的稳定性76 1341 配合平衡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76 1342 配合平衡的移动78 135 螯合物82 1351 螯合物的组成82 1352 螯合物的特性82 1353 螯合物在周期表中的分布83 136 新型配合物83 1361 金属羰基配合物84 1362 夹心型配合物85 1363 簇状配合物86 1364 冠醚配合物86 137 配合物的应用87 1371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87 1372 在物质分析和分离中的应用87 1373 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88 1374 在催化工业中的应用89 1375 在电镀工业中的应用89 习题89 第14章 配合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配合滴定法92 141 配合滴定的条件92 1411 配合反应的定量关系92 1412 配合反应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95 1413 配合反应的速率101 1414 指示终点的方法101 142 配合滴定的方式和应用107 1421 单组分含量的测定107 1422 混合物中各组分含量的测定109 习题113 第15章 配合平衡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吸光光度法115 151 概述115 152 吸光光度法原理115 1521 物质的颜色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15 152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17 153 吸光光度法的测定方法和仪器121 1531 目视比色法121 1532 分光光度法121 154 显色反应124 1541 显色剂的选择125 1542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125 1543 显色剂127 1544 提高光度测定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途径128 155 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129 1551 光度测量的误差129 1552 测量条件的选择131 15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131 1561 组分含量的测定131 1562 示差分光光度法133 1563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134 1564 光度滴定法134 1565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135 习题136 第16章 非金属元素138 161 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和卤化物138 1611 概述138 1612 硼、碳和硅140 1613 氮和磷148 1614 氧和硫154 1615 卤素162 1616 氢168 1617 稀有气体172 162 非金属元素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76 1621 概述176 1622 硼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78 1623 碳硅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81 1624 氮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85 1625 磷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91 1626 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194 1627 卤素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200 163 非金属元素的生理功能207 1631 氮、磷、碳的生理功能207 1632 氟的生理功能207 1633 氯的生理功能207 1634 碘的生理功能207 习题208 第17章 主族金属元素211 171 金属通论211 1711 金属的通性和分类211 1712 金属的冶炼211 172 主族金属元素的基本性质215 173 碱金属、碱土金属216 1731 单质216 1732 化合物220 1733 对角线规则225 174 铝226 1741 单质226 1742 化合物227 1743 铝和铍的对角线规则229 175 锡、铅230 1751 单质230 1752 化合物231 176 砷、锑、铋234 1761 单质234 1762 化合物235 177 主族金属元素的应用239 1771 主族金属元素的生理功能239 1772 铅、砷和环境污染240 1773 主族金属元素在材料中的应用241 习题242 第18章 过渡元素(一)244 181 过渡元素的通性244 1811 d区元素的电子层结构244 1812 d区元素的通性245 182 钛和钒251 1821 钛251 1822 锆和铪的化合物256 1823 钒257 1824 铌和钽的化合物261 183 铬262 1831 单质262 1832 化合物263 1833 钼和钨的化合物272 184 锰274 1841 单质274 1842 化合物275 1843 锝和铼的化合物281 185 铁、钴、镍282 1851 单质282 1852 化合物284 1853 铂系元素294 186 过渡元素(一)和新型材料296 1861 合金296 1862 功能陶瓷297 1863 超导材料299 187 过渡元素(一)的生理功能299 1871 铬的生理功能300 1872 锰和钼的生理功能300 1873 铁、钴、镍的生理功能300 习题301 第19章 过渡元素(二)304 191 铜族元素304 1911 通性304 1912 单质305 1913 化合物308 192 锌族元素319 1921 通性319 1922 单质320 1923 化合物323 193 过渡元素(二)的生理功能329 1931 铜酶和锌酶330 1932 镉、汞的毒性和防治332 习题334 第20章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336 201 镧系元素336 2011 通性336 2012 化合物341 2013 提取和分离347 2014 稀土元素的应用349 202 锕系元素351 2021 通性351 2022 钍和铀的化合物353 习题356 第21章 常用的分离技术357 211 溶剂萃取分离法357 2111 溶剂萃取的基本概念357 2112 萃取体系分类及萃取条件选择359 2113 萃取分离的应用364 212 色谱分析法366 2121 柱色谱法367 2122 纸色谱法369 2123 薄层色谱法372 213 离子交换分离法374 2131 树脂的结构和种类374 2132 树脂的性质376 2133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基本技术377 习题380 第22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382 221 气相色谱分析法概述382 2211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工作流程382 221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有关名词和术语383 22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基本理论385 2221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分离原理385 2222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基本理论386 223 气相色谱分析法分离条件的选择389 2231 固定相及其选择389 2232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391 224 气相色谱仪的检测器392 2241 热导池检测器393 224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95 225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定量方法396 2251 峰面积的测量397 2252 定量校正因子的计算398 2253 几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398 226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应用401 习题403 附录405 附录10 一些常见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405 参考文献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