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权利视域中的教育现代性的正当性 /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作者: 侯素芳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出版社:东北师大
- 东北师大
- 9787560286358
- 161372
- 2012年11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G40
教育现代性既是当下研究的热点,也呈现出较大的认识分歧。为了澄清教育观念,防止观念混乱给教育实践造成困扰,有必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侯素芳编著的这本《个体权利视域中的教育现代性的正当性》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从个体生存境况变迁的视角,在个体权利视域中考察现代教育,意在追问个体权利本性的教育现代性是否具有正当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能采取什么办法解决问题。
论文采用社会学与政治哲学相融合的社会政治哲学研究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转换,综合运用文献法、历史法与比较法对论题进行了研究。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也尝试运用了个案法、观念史叙事法及生活体验的研究方法。
论文的主要观点:在个体权利视域中教育现代性具有正当性,但权利个体并未全部成为现实个体,可以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进一步落实个体权利,为个体建立一种可能的存在方式。
论文提出个体权利是反思教育现代性的原点,以个体权利为本是教育现代性的根本特性。可以从“发生的进路”与“目的的进路”两条道路论证个体权利视域中的教育现代性是否具有正当性。从“发生的进路”来看,现代教育以权利平等取代特权,打破了等级化的教育生存模式,更能够得到认同;从“目的的进路”来看,现代教育的自由还不够充分,个体生存方式大众化甚至孤独化,说明教育现代性的正当性水平有待提高。
论文认为权利个体未能全部成为现实个体的原因主要在于权力的滥用与边界意识的缺乏,具体原因有多种:“统一”思想观念的束缚;现代教育秩序的强制;公共权力制约机制的缺乏;教育边界的固化。解决问题应具备的前提条件是:道德人——超越权利为本的人性论假设;边界意识教育理论新思维;尊严至上——由权力转向权利的法治保障;“整合”的权利文化——现代教育制度建构的必要条件。
论文提出可以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两个层面落实个体权利。私人领域解决个体权利问题应遵循私人领域的游戏规则,教育权力只能有限介入;公共领域解决个体权利问题应遵循公共领域的游戏规则,要站在他者的立场,拥有公共的情怀,更要借助公正的教育制度。
导言
一、研究的缘起与现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视域与视角
(一)研究视域
(二)研究视角
四、研究的思路与观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观点
第一章 个体权利——反思教育现代性的原点
一、个体及个体权利
(一)个体的诞生及其生命的真实性
(二)个体化与个体生存境况的变迁
(三)个体权利观念及其理性嬗变
二、个体权利为本的教育现代性及其正当性
(一)教育现代性的个体权利本性
(二)个体权利为本的教育现代性的正当性
三、个体教育——追寻一种可能的个体存在方式
第二章 特权基础上的权利——教育现代性的证成
一、前现代时期个体的等级化教育生存
(一)古代教育
(二)近代教育
二、固态现代性与个体的大众化教育生存
(一)权利个体与“数量原则”优先
(二)现实个体与“质量原则”滞后
三、液态现代性与个体的孤独化教育生存
第三章 游牧的权力与僵化的边界——个体教育现代性缺失的归因与解救前提
一、个体教育现代性缺失的归因
(一)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桎梏
(二)现代教育秩序的强制
(三)公共教育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
(四)教育边界僵化的束缚
二、个体教育现代性缺失的解救前提
(一)道德人——超越权利为本的人性论假设
(二)边界意识——教育理论新思维
(三)尊严至上——由权力转向权利的法治保障
(四)“整合”的权利文化——现代教育制度建构的必要条件
第四章 私人领域的个体权利——教育现代性的展望(上)
一、私人领域中的个体权利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私人领域中的个体权利及特点
(二)私人领域中个体权利存在的问题
二、私人领域中保障个体权利的主要任务
(一)一种新人格
(二)一种新生活方式
(三)一种新教育智慧
三、私人领域中教育现代性的建构原则
(一)真正的自由
(二)诗性的创造
(三)具体的价值
(四)高尚的美德
四、私人领域中教育权力的介入
(一)教育权力介入的必要性
(二)教育权力介入的原则
第五章 公共领域的个体权利——教育现代性的展望(下)
一、公共领域及公共教育问题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功能
(二)公共教育的问题及出路
二、教育公共领域建构的可能性
(一)建构教育公共领域存在的困难
(二)建构教育公共领域的制度保障
三、教育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
(一)他者的立场
(二)公共的情怀
(三)公正的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儿童权利公约
附录二:各级学校人权环境评估项目调查问卷
附录三:教师的一天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