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7年1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哲学修养十五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066188
  • 1版
  • 148097
  • 0041151117-3
  • 平装
  • 16流
  • 2007年1月
  • 300
  • 340
  • 哲学
  • 哲学
  • B82
  • 通选课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是作者同名课的讲稿,十五讲内容有:哲学与爱智、熟知与真知、人与世界、]生存与生活、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小我与大我、理想与现实、标准与选择、历史与文化、思维与存在、思想与反思、存在与本体、存在与表征、理念与境界。作者用通俗的哲学语言讲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是大学生加强哲学修养的好教材。
目录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本书系编审委员会/1


第一讲  哲学与爱智/1


    一  追问哲学/1


    二  爱智的大智慧/9


    三  爱智的激情/14


第二讲  熟知与真知/20


    一  把简单变复杂/21


    二  由名称到概念/24


    三  反思的智慧/30


    四  创新的智慧/34


第三讲  人与世界/44


    一  世界观与观世界/45


    二  自在世界与世界图景/48


    三  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51


    四  常识的、科学的和哲学的世界图景/56


第四讲  生存与生活/62


    一  生命活动的两种基本方式/63


    二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68


    三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的生活世界/70


    四  人的生活活动与人类存在的矛盾性/77


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81


    一  “我”与主客体关系/82


    二  “中介”与主客体关系/87


    三  “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91


    四  主体的自我意识/93


第六讲  感性与理性/97


    一  感性的存在与理性的存在/98


    二  表象的存在与概念的存在/104


    三  表象与思想的矛盾运动/110


    四  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116


    五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派别冲突/122


第七讲  小我与大我/131


    一  “我”的自我意识/134


    二  “我”与社会/139


    三  “我”与历史/143


    四  “我”的独立性与依附性/147


    五  “我到底要什么”与“我们到底要什么”/153


第八讲  理想与现实/158


    一  超越性的存在/158


    二  需要的层次/167


    三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172


第九讲  标准与选择/176


    一  生活的根据/177


    二  从层级到顺序/180


    三  当代社会思潮中的标准与选择/184


第十讲  历史与文化/189


    一  文化的历史与历史性的文化/189


    二  语言在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193


    三  人的文化世界与人的历史发展/201


第十一讲  思维与存在/211


    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13


    二  思维和存在与精神和物质/216


    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问题/219


    四  哲学史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22


    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与哲学的派别冲突/227


第十二讲  思想与反思/235


    一  构成思想与反思思想/236


    二  思想的反思与反思的思维/240


    三  反思思想与思想的前提批判/247


第十三讲  存在与本体/256


    一  对“本体”和“本体论”的概念解析/257


    二  本体论的三重内涵/262


    三  本体论与人的安身立命之本/267


    四  本体论的现代革命/274


第十四讲  存在与表征/282


    一  表述、表达与表征/282


    二  表征存在意义的哲学/288


    三  本体的追求与崇高的表征/294


第十五讲  理念与境界/300


    一  哲学理念与哲学智慧/300


    二  哲学理念与哲学境界/310


    三  哲学境界与超越“存在主义的焦虑”/315


    四  哲学境界与“诗意地栖居”/318


    五  哲学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