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蒋建国)(第二版)
¥58.00定价
作者: 蒋建国
出版时间:2018年2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53951
- 104918
- 2018年2月
- 本科环境
- 未分类
- 本科环境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及其管理,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以及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书中还配有大量例题和习题。
本书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尽量纳入国际上先进的和前瞻性的技术内容,既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的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的复习参考材料。
本书充分体现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尽量纳入国际上先进的和前瞻性的技术内容,既可供高等院校环境专业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的科研、工程和管理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全国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考试的复习参考材料。
目录
1固体废物的环境问题及其管理1
11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二重性1
111固体废物的定义1
112固体废物的二重性1
12固体废物的分类2
121生活垃圾2
122工业固体废物3
123危险废物4
124农业废物6
125其他废物7
13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环境影响7
131固体废物对环境潜在污染的特点7
13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8
133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9
14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和管理现状10
141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历史及发展10
14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管理现状11
143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12
144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13
15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15
151”三化”基本原则15
152全过程管理原则16
153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固体废物管理原则16
16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19
161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19
162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20
163固体废物管理系统22
17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标准体系22
171固体废物分类标准23
172固体废物鉴别方法标准24
17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24
17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规标准25
讨论题26
2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28
21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28
211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预测28
21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31
22固体废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32
221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33
222固体废物的化学特性35
223危险废物特性及鉴别试验方法40
224危险废物判定规则46
23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46
231采样统计方法47
232单一随机采样型48
233分层随机采样型49
234系统随机采样型49
235阶段式采样法49
236权威性采样法50
237混合采样型50
238不同废物贮存形态的取样方法50
239我国生活垃圾采样标准52
2310我国用于鉴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采样方法54
讨论题54
3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56
31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56
311收集方式56
312国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概况57
313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历程60
314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发展趋势60
32固体废物收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61
321废物收运系统分类61
322拖曳容器系统分析方法63
323固定容器系统分析方法66
33固体废物收集路线及规划设计70
331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规划70
332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设计71
34固体废物的运输75
341车辆运输75
342船舶运输76
343管道运输76
344危险废物运输的特殊要求77
35固体废物转运系统78
351垃圾转运的必要性78
352转运站分类79
353不同类型转运站介绍80
354转运站选址84
355转运站配置要求85
356转运站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86
357转运站工艺设计86
36固体废物收运系统的优化87
讨论题89
4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91
41概述91
42固体废物的压实技术91
421压实原理91
422压实机械93
423压实器的选择93
424填埋场的压实94
43固体废物的破碎技术95
431概述95
432破碎机械96
433特殊破碎技术99
44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100
441分选的定义及评价指标100
442筛分101
443重力分选103
444磁选技术107
445浮选技术108
446半湿式破碎分选技术110
447淋洗技术111
讨论题112
5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113
51污泥的分类及基本性质113
511污泥的分类113
512污泥的性质113
513污泥水分布结构115
52污泥浓缩技术115
521污泥重力浓缩115
522污泥气浮浓缩116
523污泥机械浓缩117
53污泥破解与调质技术118
531污泥破解和污泥调质技术种类118
532污泥物理破解调质技术119
533污泥化学破解调质方法124
534污泥生物破解调质方法126
54污泥机械脱水技术127
541污泥脱水的基本理论127
542常用污泥机械脱水方式128
543污泥真空过滤脱水128
544污泥压滤脱水130
545污泥离心脱水131
讨论题132
6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133
61概述133
611固化/稳定化的定义133
612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133
613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不同危险废物的适应性135
614固化/稳定化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136
62水泥固化技术139
621基本理论139
622水泥固化的影响因素140
623水泥固化工艺介绍141
624水泥固化技术的应用143
63石灰固化技术143
64塑性材料包容技术144
641热固性塑料包容144
642热塑性材料包容145
65自胶结固化技术146
66熔融固化技术147
661定义及其技术种类147
662原位熔融固化技术147
663异位熔融固化技术149
67高温烧结技术152
671烧结原理152
672影响烧结的因素152
673烧结窑炉类型152
674烧结技术153
675烧结中的重金属行为153
68土壤聚合物固化技术154
681概述154
682土壤聚合物的合成154
683土壤聚合物的特点155
684土壤聚合物处理重金属废物156
69化学稳定化处理技术157
691概述157
692化学稳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158
693氢氧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159
694硫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160
695硅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1
696碳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2
697利用CO2的加速碳酸化技术162
698磷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4
699亚铁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6
6910无机及有机螯合物化学稳定化技术166
610固化/稳定化产物性能的评价方法167
6101概述167
6102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167
6103固体废物的浸出机理168
6104浸出率的定义及浸出试验170
6105国内外固体废物标准浸出毒性方法及其应用173
讨论题176
7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177
71概述177
711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177
712有机废物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生物原理177
72堆肥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180
721堆肥化的定义180
722堆肥化技术的历史及发展180
73堆肥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2
731堆肥化原理182
732堆肥化过程温度变化规律183
733堆肥化生物动力学基础184
734堆肥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186
74堆肥化工艺192
741概述192
742典型堆肥工艺193
743典型的机械堆肥工艺流程194
75堆肥产品及其腐熟度评价195
751堆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标准195
752堆肥产品腐熟度评价方法196
753堆肥的功效及其利用199
754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影响及其控制200
讨论题201
8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203
81概述203
82厌氧消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203
821厌氧消化产沼的机理及途径203
822厌氧消化产沼的生物化学过程205
823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206
83厌氧消化处理工艺207
831低固体厌氧消化技术207
832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209
833典型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和工艺209
84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及其性能评价211
841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211
842厌氧消化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212
85一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213
851简介213
852一阶段完全混合湿式处理系统213
853一阶段干式系统215
86两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218
861简介218
862无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218
863有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220
864两阶段厌氧消化工艺水解段的影响因素及控制221
865有机垃圾水解液气化技术及其影响因素222
87序批式处理系统224
88不同消化反应器的比较226
讨论题227
9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228
91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种类及特点228
911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定义228
912热处理技术种类228
913热处理技术特点228
92焚烧技术及其发展229
921焚烧技术的定义及特点229
922焚烧技术的历史及发展229
93固体废物的焚烧特性231
931固体废物的三组分231
932固体废物的热值231
933固体废物焚烧和燃烧的关系232
94焚烧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232
941焚烧效果的评价指标232
942影响焚烧效果的主要因素233
95焚烧主要参数及热平衡计算235
951焚烧空气量及烟气量235
952烟气温度238
953焚烧系统热平衡计算239
96典型焚烧系统及工作原理242
961机械炉床式焚烧炉242
962旋转窑式焚烧炉246
963流化床式焚烧炉249
964模组式固定床焚烧炉(控气式焚烧炉)251
97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253
971焚烧烟气组成及其控制标准253
972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254
973氮氧化物控制技术254
974酸性气体控制技术257
975重金属控制技术259
976二英和呋喃控制技术260
98焚烧灰渣及其控制263
981焚烧产生灰渣的种类263
982焚烧灰渣的收集及输送264
983焚烧灰渣的处理处置及再利用264
讨论题265
10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266
101概述266
1011热解定义266
1012热解技术的历史及发展266
102热解原理及其影响因素267
1021热解原理267
1022热解技术影响因素268
103热解工艺类型及其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269
1031热解工艺分类269
1032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技术270
讨论题274
11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275
111概述275
112废物熔融技术工艺过程275
113燃料热源熔融技术276
114电热源熔融技术278
115高温等离子体熔融技术280
1151高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280
1152高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类型280
1153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工艺流程281
1154等离子体熔融技术的特点及其进展282
讨论题283
12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284
121概述284
122污泥干化特性及影响因素285
1221污泥干化特性285
1222污泥干化过程286
1223影响污泥干化过程的因素286
123污泥干化工艺287
1231热干化工艺类型287
1232干化热源287
1233干化工艺系统288
124污泥热干化设备288
1241直接加热式289
1242间接加热式291
1243其他加热方式296
1244污泥热干化设备的应用实例297
125污泥干化工艺中的安全问题297
1251不安全因素297
1252热干化安全隐患解决方案299
讨论题299
13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300
131概述300
1311固体废物处置的定义300
131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原则300
1313填埋处置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01
1314填埋处置的意义302
1315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及其发展303
132填埋处置技术分类305
1321惰性填埋法305
1322卫生填埋法305
1323安全填埋法309
132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311
133填埋场总体规划及场址选择312
1331填埋场总体规划312
1332填埋场选址的依据、原则和要求313
1333填埋场选址步骤314
1334填埋场库容和规模的确定315
134填埋场防渗系统315
1341填埋场防渗技术类型315
1342国内外填埋场防渗层典型结构317
1343填埋场防渗层铺装及质量控制319
135地表水和地下水控制系统320
1351地表水控制系统构成及要求321
1352地表水排洪系统设计322
1353地下水控制系统324
136填埋气体的产生、迁移及控制325
1361废物稳定化基本原理325
1362填埋气体的组成特性327
1363填埋气体产生量计算328
1364填埋场气体的迁移331
1365填埋气体收集系统334
1366填埋气体的处理和利用337
137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控制337
1371渗滤液产生量计算337
1372渗滤液特性340
1373渗滤液调节池342
1374渗滤液处理技术342
1375填埋场中水及污染物的迁移344
138填埋场终场覆盖与场址修复346
139填埋场环境保护和监测348
1391填埋场环境保护措施348
1392填埋场环境监测348
讨论题349
附录350
附录1单位换算350
附录2典型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350
附录3填埋场中12种微量气体组分的物理
特性参数352
附录4在298K时各主要物质的生成热352
附录5各种气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353
参 考 文 献354
11固体废物的定义及其二重性1
111固体废物的定义1
112固体废物的二重性1
12固体废物的分类2
121生活垃圾2
122工业固体废物3
123危险废物4
124农业废物6
125其他废物7
13固体废物的污染特点及其环境影响7
131固体废物对环境潜在污染的特点7
13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8
133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9
14我国固体废物的产生和管理现状10
141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历史及发展10
14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管理现状11
143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12
144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及处理现状13
15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15
151”三化”基本原则15
152全过程管理原则16
153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固体废物管理原则16
16我国固体废物管理体系19
161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19
162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制度20
163固体废物管理系统22
17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标准体系22
171固体废物分类标准23
172固体废物鉴别方法标准24
173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24
174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法规标准25
讨论题26
2固体废物的产生、特征及采样方法28
21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28
211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预测28
212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及预测31
22固体废物的物理及化学特性32
221固体废物的物理特性33
222固体废物的化学特性35
223危险废物特性及鉴别试验方法40
224危险废物判定规则46
23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46
231采样统计方法47
232单一随机采样型48
233分层随机采样型49
234系统随机采样型49
235阶段式采样法49
236权威性采样法50
237混合采样型50
238不同废物贮存形态的取样方法50
239我国生活垃圾采样标准52
2310我国用于鉴别固体废物危险特性的采样方法54
讨论题54
3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及转运系统56
31固体废物的收集方式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56
311收集方式56
312国外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概况57
313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发展历程60
314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发展趋势60
32固体废物收运系统及其分析方法61
321废物收运系统分类61
322拖曳容器系统分析方法63
323固定容器系统分析方法66
33固体废物收集路线及规划设计70
331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规划70
332固体废物收集路线的设计71
34固体废物的运输75
341车辆运输75
342船舶运输76
343管道运输76
344危险废物运输的特殊要求77
35固体废物转运系统78
351垃圾转运的必要性78
352转运站分类79
353不同类型转运站介绍80
354转运站选址84
355转运站配置要求85
356转运站环境保护与劳动安全卫生86
357转运站工艺设计86
36固体废物收运系统的优化87
讨论题89
4固体废物的压实、破碎及分选处理技术91
41概述91
42固体废物的压实技术91
421压实原理91
422压实机械93
423压实器的选择93
424填埋场的压实94
43固体废物的破碎技术95
431概述95
432破碎机械96
433特殊破碎技术99
44固体废物的分选技术100
441分选的定义及评价指标100
442筛分101
443重力分选103
444磁选技术107
445浮选技术108
446半湿式破碎分选技术110
447淋洗技术111
讨论题112
5污泥的浓缩、调质破解与脱水处理技术113
51污泥的分类及基本性质113
511污泥的分类113
512污泥的性质113
513污泥水分布结构115
52污泥浓缩技术115
521污泥重力浓缩115
522污泥气浮浓缩116
523污泥机械浓缩117
53污泥破解与调质技术118
531污泥破解和污泥调质技术种类118
532污泥物理破解调质技术119
533污泥化学破解调质方法124
534污泥生物破解调质方法126
54污泥机械脱水技术127
541污泥脱水的基本理论127
542常用污泥机械脱水方式128
543污泥真空过滤脱水128
544污泥压滤脱水130
545污泥离心脱水131
讨论题132
6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133
61概述133
611固化/稳定化的定义133
612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133
613固化/稳定化技术对不同危险废物的适应性135
614固化/稳定化技术所涉及的基本原理136
62水泥固化技术139
621基本理论139
622水泥固化的影响因素140
623水泥固化工艺介绍141
624水泥固化技术的应用143
63石灰固化技术143
64塑性材料包容技术144
641热固性塑料包容144
642热塑性材料包容145
65自胶结固化技术146
66熔融固化技术147
661定义及其技术种类147
662原位熔融固化技术147
663异位熔融固化技术149
67高温烧结技术152
671烧结原理152
672影响烧结的因素152
673烧结窑炉类型152
674烧结技术153
675烧结中的重金属行为153
68土壤聚合物固化技术154
681概述154
682土壤聚合物的合成154
683土壤聚合物的特点155
684土壤聚合物处理重金属废物156
69化学稳定化处理技术157
691概述157
692化学稳定化技术的基本原理158
693氢氧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159
694硫化物化学稳定化技术160
695硅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1
696碳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2
697利用CO2的加速碳酸化技术162
698磷酸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4
699亚铁盐化学稳定化技术166
6910无机及有机螯合物化学稳定化技术166
610固化/稳定化产物性能的评价方法167
6101概述167
6102固化/稳定化处理效果的评价指标167
6103固体废物的浸出机理168
6104浸出率的定义及浸出试验170
6105国内外固体废物标准浸出毒性方法及其应用173
讨论题176
7有机废物堆肥化处理技术177
71概述177
711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177
712有机废物生物处理过程的基本生物原理177
72堆肥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180
721堆肥化的定义180
722堆肥化技术的历史及发展180
73堆肥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82
731堆肥化原理182
732堆肥化过程温度变化规律183
733堆肥化生物动力学基础184
734堆肥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186
74堆肥化工艺192
741概述192
742典型堆肥工艺193
743典型的机械堆肥工艺流程194
75堆肥产品及其腐熟度评价195
751堆肥产品的质量要求和标准195
752堆肥产品腐熟度评价方法196
753堆肥的功效及其利用199
754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影响及其控制200
讨论题201
8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处理技术203
81概述203
82厌氧消化原理及其影响因素203
821厌氧消化产沼的机理及途径203
822厌氧消化产沼的生物化学过程205
823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206
83厌氧消化处理工艺207
831低固体厌氧消化技术207
832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209
833典型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和工艺209
84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及其性能评价211
841厌氧消化反应器种类211
842厌氧消化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212
85一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213
851简介213
852一阶段完全混合湿式处理系统213
853一阶段干式系统215
86两阶段系统消化反应器218
861简介218
862无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218
863有微生物滞留的两阶段”湿湿”处理工艺220
864两阶段厌氧消化工艺水解段的影响因素及控制221
865有机垃圾水解液气化技术及其影响因素222
87序批式处理系统224
88不同消化反应器的比较226
讨论题227
9固体废物焚烧处理技术228
91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种类及特点228
911固体废物热处理技术的定义228
912热处理技术种类228
913热处理技术特点228
92焚烧技术及其发展229
921焚烧技术的定义及特点229
922焚烧技术的历史及发展229
93固体废物的焚烧特性231
931固体废物的三组分231
932固体废物的热值231
933固体废物焚烧和燃烧的关系232
94焚烧效果的评价及影响因素232
941焚烧效果的评价指标232
942影响焚烧效果的主要因素233
95焚烧主要参数及热平衡计算235
951焚烧空气量及烟气量235
952烟气温度238
953焚烧系统热平衡计算239
96典型焚烧系统及工作原理242
961机械炉床式焚烧炉242
962旋转窑式焚烧炉246
963流化床式焚烧炉249
964模组式固定床焚烧炉(控气式焚烧炉)251
97焚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控制253
971焚烧烟气组成及其控制标准253
972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254
973氮氧化物控制技术254
974酸性气体控制技术257
975重金属控制技术259
976二英和呋喃控制技术260
98焚烧灰渣及其控制263
981焚烧产生灰渣的种类263
982焚烧灰渣的收集及输送264
983焚烧灰渣的处理处置及再利用264
讨论题265
10固体废物热解处理技术266
101概述266
1011热解定义266
1012热解技术的历史及发展266
102热解原理及其影响因素267
1021热解原理267
1022热解技术影响因素268
103热解工艺类型及其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应用269
1031热解工艺分类269
1032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技术270
讨论题274
11固体废物熔融处理技术275
111概述275
112废物熔融技术工艺过程275
113燃料热源熔融技术276
114电热源熔融技术278
115高温等离子体熔融技术280
1151高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280
1152高温等离子体发生器类型280
1153等离子体技术处理固体废物的工艺流程281
1154等离子体熔融技术的特点及其进展282
讨论题283
12污泥热干化处理技术284
121概述284
122污泥干化特性及影响因素285
1221污泥干化特性285
1222污泥干化过程286
1223影响污泥干化过程的因素286
123污泥干化工艺287
1231热干化工艺类型287
1232干化热源287
1233干化工艺系统288
124污泥热干化设备288
1241直接加热式289
1242间接加热式291
1243其他加热方式296
1244污泥热干化设备的应用实例297
125污泥干化工艺中的安全问题297
1251不安全因素297
1252热干化安全隐患解决方案299
讨论题299
13固体废物填埋处置技术300
131概述300
1311固体废物处置的定义300
1312固体废物最终处置原则300
1313填埋处置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01
1314填埋处置的意义302
1315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及其发展303
132填埋处置技术分类305
1321惰性填埋法305
1322卫生填埋法305
1323安全填埋法309
132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311
133填埋场总体规划及场址选择312
1331填埋场总体规划312
1332填埋场选址的依据、原则和要求313
1333填埋场选址步骤314
1334填埋场库容和规模的确定315
134填埋场防渗系统315
1341填埋场防渗技术类型315
1342国内外填埋场防渗层典型结构317
1343填埋场防渗层铺装及质量控制319
135地表水和地下水控制系统320
1351地表水控制系统构成及要求321
1352地表水排洪系统设计322
1353地下水控制系统324
136填埋气体的产生、迁移及控制325
1361废物稳定化基本原理325
1362填埋气体的组成特性327
1363填埋气体产生量计算328
1364填埋场气体的迁移331
1365填埋气体收集系统334
1366填埋气体的处理和利用337
137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及控制337
1371渗滤液产生量计算337
1372渗滤液特性340
1373渗滤液调节池342
1374渗滤液处理技术342
1375填埋场中水及污染物的迁移344
138填埋场终场覆盖与场址修复346
139填埋场环境保护和监测348
1391填埋场环境保护措施348
1392填埋场环境监测348
讨论题349
附录350
附录1单位换算350
附录2典型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350
附录3填埋场中12种微量气体组分的物理
特性参数352
附录4在298K时各主要物质的生成热352
附录5各种气体的平均定压比热容353
参 考 文 献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