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模式--防灾救灾与灾后重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9787514152722
  • 38543
  • 2015年8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X4
目录

第一部分 理论分析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 灾后重建和经济恢复的理论依据


  2.1 政治经济学理论


  2.2 发展经济学理论


  2.3 制度经济理论


  2.4 灾害经济学理论


  2.5 人道主义思想理论


  2.6 小结


 3 我国各历史阶段减灾救灾的特点分析


  3.1 古代的减灾救灾特点


  3.2 1920-1949年的减灾救灾特点


  3.3 1949~1978年的减灾救灾特点


  3.4 1978年至今的减灾救灾特点


  3.5 小结


 4 历史上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梳理与概括


  4.1 宏观模式


  4.2 微观模式


  4.3 中国模式的历史经验总结


  4.4 小结


 5 国外救灾模式及启示


  5.1 美国减灾救灾模式


  5.2 英国减灾救灾模式


  5.3 日本减灾救灾模式


  5.4 东南亚减灾救灾模式


  5.5 国外减灾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5.6 小结


 6 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创新


  6.1 对口援建模式


  6.2 减灾产业发展与示范区相济模式


  6.3 国家主导加社会救济模式


  6.4 救灾与惠农扶贫项目捆绑模式


  6.5 物质重建与精神文化重建相结合模式


  6.6 “以工代赈”与就业支持政策融合模式


  6.7 独具地域特色创新救灾模式


  6.8 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模式


  6.9 大规模军民协同作战模式


  6.1 0小结


 7 “中国模式”的自我修复和完善


  7.1 防止“贵族式救灾”


  7.2 完善信息透明制度,克服腐败问题


  7.3 发展“家庭救灾模式”


  7.4 完善灾害保险制度


  7.5 实现救援制度化、常态化


  7.6 小结


第二部分 案例研究


  灾后重建的“中国模式”的案例研究——以“5·12”汶川大地震“对口援建模式”为例


 1 关于对口援建


  1.1 定义


  1.2 对口援建的基本原则及评价


  1.3 对口援建的具体要求及评价


  1.4 对口援建的基本方案及评价


 2 对口援建的方式及核心任务


  2.1 援建的方式


  2.2 援建的任务及评价


 3 以往“对口援建”的成功经验


  3.1 经济援助


  3.2 医疗援助


  3.3 教育援助


 4 汶川灾后重建中“对口援建”的具体做法及创新


  4.1 提高软实力


  4.2 强化硬实力


 5 对口援建的特点归纳与梳理


  5.1 结构特点:三主、一核、一辅的“五方”合作


  5.2 要素特点:实现三结合


  5.3 目标特点:“援建+合作”


  5.4 战略特点:实现五结合


  5.5 组织特点:举国体制


  5.6 运作特点:激励竞争


 6 几个重要经济理论对“对口援建”模式的指导意义


  6.1 宏观调控理论的作用


  6.2 比较优势与互补理论的具体运用


  6.3 大推进理论的指导意义


  6.4 以制度创新理论为指导方向


 7 我国对口援建政策的效果及评价


  7.1 对口援建政策的效果


  7.2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7.3 灾民安置


  7.4 抗震救灾时效情况评价


  7.5 对口援建模式的经济功能


  7.6 灾后救援的制度创新:“三个第一”


  7.7 成功实现“三个突破”


  7.8 救灾资金筹措的制度创新


  7.9 对口援建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10 小结


第三部分 专题讨论


 1 西方灾后重建经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1.1 奥山育英理论概述


  1.2 借鉴意义与启示


  1.3 结论


 2 我国重大灾害救援与重建的举国体制及其评价


  2.1 “举国体制”及其特征


  2.2 减灾救灾的举国体制与现行经济、政策的关系


  2.3 对“举国体制”的评价


 3 1990一2000年我国的灾后救济制度考察


  3.1 这一时期救灾制度概述


  3.2 救灾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完善救灾制度的几点建议


 4 自然灾害的经济属性探讨


  4.1 引言


  4.2 如何定义自然灾害经济属性


  4.3 认识自然灾害经济属性的三个层次


  4.4 结论


 5 解决灾区重建资金短缺问题:基于孟加拉国农村小额贷款成功经验的启示


  5.1 背景


  5.2 四川灾区实行长期小额贷款的可行性探讨


  5.3 四川灾区实行长期小额贷款的具体建议


 6 中央政府统一治水模式:水利减灾投入对农业增长影响及减灾措施的绩效研究——近20年农村治理水旱灾害对农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水旱灾害的防治措施与其他农业增长因素的关系分析


  6.3 水旱灾害的减灾措施对农业增长的影响案例分析


  6.4 主要因素对农业产值影响的计量分析


  6.5 我国各阶段影响种植业产值增长因素的贡献度及绩效分析


  6.6 结论与建议


 7 汶川大地震对灾区企业及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


  7.1 引言


  7.2 汶川地震灾害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7.3 汶川大地震对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影响实证分析


  7.4 结论


 8 自然灾害对灾区农村家庭经济长期影响及恢复研究——以黑龙江省沙兰镇“6·10”重大山洪灾害为例


  8.1 沙兰“6·10”山洪灾害及其危害


  8.2 长期影响研究的意义与相关成果概述


  8.3 灾区相关长期经济影响要素的统计与处理


  8.4 结论


 9 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对灾区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影响及对策


  9.1 引言


  9.2 灾后物价上涨及其危害


  9.3 灾后物价波动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9.4 对策与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