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2版) / 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系列教材
作者: 许新赞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9787516718650
- 191342
- 2015年8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C912.6
由许新赞主编的教材《社会心理学》分为十二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第二章为社会化,介绍了社会化的定义、类型、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化的过程。第三章为自我意识,通过阐述自我意识的定义、发展、构成、特点、个别差异以及作用等,进而提出了树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以及提升自我意识的团体活动形式。第四章为社会认知,通过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印象管理和社会认知偏差问题。第五章为社会态度,从社会态度的定义、构成因素、功能等角度讲述了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形成过程以及态度的转变方法。第六章为人际关系,讲述了人际关系的定义、建立与发展和改善,分析了人际信任的类型以及人际关系测量。第七章为性别角色,通过阐述性别角色的定义、特点、表现和男女性别的相关理论,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为利他行为,主要讲述利他行为的分类、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和利他行为的培养方法。第九章为侵犯行为,主要介绍了侵犯行为的分类、理论和影响因素,并分析了侵犯行为的控制方式。第十章为大众心理,主要介绍了流行的心理机制与形成、流言的类型与影响因素、谣言的类型以及舆论的特征与形成。第十一章为团体心理,通过介绍团体的规范和凝聚力以及对个人的影响,阐释了团体领导的理论、团体内部沟通以及团体决策相关问题。第十二章为婚恋心理,从爱情、婚姻和家庭三个角度,阐述了爱情的概念与发展及相关理论,婚姻的类型与离婚,以及家庭的机构与功能等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三、社会心理学的性质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
二、调查法
三、观察法
四、档案研究法
五、比较文化研究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社会哲学阶段
二、社会经验论阶段
三、社会分析阶段
四、社会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
二、社会化的特点
三、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要类型
一、政治社会化
二、民族社会化
三、法律社会化
四、道德社会化
五、性别角色社会化
六、职业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学校
四、家庭
五、大众传播媒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自我意识的构成
四、自我意识的特点
五、自我意识的个别差异
六、自我意识的作用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一、注重自我评价——剖析自我
二、调整自我体验——接纳自我
三、强化自我控制——发展自我
第三节 自我意识提升的团体活动介绍
一、20个我是谁
二、我了解自己吗?
三、个性发现
四、我的自画像
五、我的T恤杉
六、小小动物园
七、天生我才
八、人生的*童要时刻或事件
九、过去现在未来
十、生命线
第四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点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内容
一、对他人表情的认知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 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 认知对象的特点
二、 社会情境
三、 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一、社会知觉
二、社会印象
三、社会判断
第六节 印象管理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二、影响印象管理的因素
三、印象管理的策略
第六节 社会认知偏差
一、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
四、社会刻板印象
第五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界定
二、态度的功能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
三、态度形成的理论
第三节 态度的转变
一、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二、态度转变的方法
第六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二、人际关系的结构要素
三、人际关系的四种模式
四、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三、人际关系发展的其他内容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改善
一、把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二、人际关系建立的要领
三、提高言语沟通能力
第四节 人际信任
一、信任及人际信任的涵义
二、人际信任的类型
第五节 人际关系的测定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三、社会距离尺度法
第六节 人际关系提升的团体活动介绍
一、 萝卜蹲
二、 信任之旅
三、 猜猜我是谁
四、 同舟共济
第七章 性别角色
第一节 性别角色的概述
一、性别角色的内涵
二、性别角色的特点
三、性别角色差异的主要表现
四、性别角色的获得与分化
第二节 性别角色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两性观
二、社会学习理论两性观
三、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第三节 男女性别的社会影响
一、性别歧视
二、性别的刻板印象
三、男女性别角色的互补
四、男女双性化的研究
第八章 利他行为
第一节 利他行为的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定义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
一、本能论
二、社会交换论
三、社会规范论
四、道德发展论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作用过程模式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如何培养利他行为
一、强化人生的早期教育
二、培养人们的移情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
四、培养有效的助人技能
五、注重社会舆论宣传
第九章 侵犯行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第二节 侵犯行为理论
一、侵犯的本能论
二、挫折——侵犯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控制
一、宣泄
二、社会制约
三、避免去个性化
四、提高道德水平
五、解决问题技巧的培养
第十章 大众心理
第一节 流行与时尚
一、流行与时尚
二、时尚的演变
三、流行与时尚的条件
四、流行与时尚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 暗示与模仿
一、暗示
二、模仿
第三节 流言与谣言
一、流言
二、谣言
第四节 舆论
一、舆论概述
二、舆论特征
三、舆论的形成与作用
第十一章 团体心理
第一节 团体概述
一、什么是团体
二、团体规范
三、团体凝聚力
第二节 团体对个人的影响
一、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致弱现象
二、对社会促进作用和社会致弱的作用的解释
三、社会惰化现象
第三节 团体领导者
一、什么是领导
二、有关领导的研究理论
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它因素
第四节 团体内部沟通
一、团体沟通的特性
二、团体沟通
三、沟通与冲突解决
第五节 团体的决策
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
二、团体极化
三、团体思维
四、团体决策方法
第十二章 婚恋心理
第一节 爱情心理
一、爱情的概述
二、爱情的心理特点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四、爱情的心理理论
第二节 婚姻心理
一、婚姻的定义
二、婚姻关系的类型
三、离婚
四、家庭
第三节 家庭关系
一、家庭的定义
二、家庭的功能
三、家庭的结构
四、家庭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