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
作者: 陈丛兰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48495
- 186879
- 2014年9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C955.2
“国民性”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倾向与特征。陈丛兰编著的《西方看中国(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从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他者”视野中中国国民的深层心理意识和复杂性格特征,以及形成这些特征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全书将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分为“颂华派”和“贬华派”两大部分,以历史的、逻辑的顺序依次对其展开具体透析和理论评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18世纪西方的中国人形象所做的第一次全面、体系化的构建,为今天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前言
一 西方与“国民性”
二 中国国民性与中国的现代化
三 本书的研究基础与思路
第一章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发轫:旅行家时代(13-15世纪)
一“契丹”寻踪与“大汗的大陆”
二 传奇与现实间的国民形象
第二节 演进:传教士时代(15-17世纪)
一 发现“大中华帝国”
二 中国人:从人到人性
第三节 深化:思想家时代(18-19世纪)
一 从莱布尼茨到伏尔泰
二 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
第二章 “颂华派”的中国国民性思想论析
第一节 中国国民的价值取向
一 重现世轻来生
二 重群体轻个体
三 重和平轻扩张
第二节 开明君主制中圣与王的理想人格
一 国民的道德理想人格
二 国民的政治理想人格
第三节 开明君主制中的群体人格特征
一 智慧的中国人
二 循礼(理)的中国人
三 守德的中国人
小结
第三章 “贬华派”的中国国民性思想论析
第一节 中国国民的价值取向
一 重权威反民主
二 重经验轻理智
三 重现世轻超越
第二节 专制主义制度中圣与王的人格特征
一 对道德理想人格的贬斥
二 对政治理想人格的否定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下国民的群体人格特征
一 抱残守缺的中国人
二 缺乏诚信的中国人
三 虚伪愚蠢的中国人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反思批判
第一节 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解释理论
一 道德史观是“颂华派”的解释理论
二 进步史观是“贬华派”的理论根据
三 自由主义是“贬华派”的批判武器
第二节 “颂华派”与“贬华派”论中国国民性的观点评析
一 “他者”认识的虚幻性
二 二元对立原则的歧视性
三 第三只眼睛的敏锐性
第三节 18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影响
一 对现代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影响
二 对近现代中国的国民性反思的影响
结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