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上、下册)(第2版) / 新世纪高职高专实用规划教材·建筑系列
¥54.00定价
作者: 张毅、董桂花等
出版时间:2016年1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412991
- 2-1
- 181250
- 16开
- 2016年1月
- 工学
- 土木工程
- TU311
- 建筑类
- 高职高专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要求编写的,全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静力学,内容包括:静力学基础、平面汇交力系、力矩及平面力偶系、平面一般力系、空间力系及重心共5章。第二篇为材料力学,内容包括:材料力学基础、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截面的几何性质、弯曲内力、弯曲应力、弯曲变形、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压杆稳定共11章。第三篇为结构力学,内容包括:结构的计算简图、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影响线共8章。本教材在编写中尽量体现“新”和“精”的特色,在内容的组织编写上以“必需、实用、够用”为原则,简化理论推导过程,剔除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高深内容,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及实用性。本教材可作为建筑工程类各专业高职高专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普通专科、电大、职大、函大等自学培训的教学用书,还可作为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上册 目 录
绪论 1
第一篇 静 力 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5
1.1 基本概念 5
1.1.1 刚体 5
1.1.2 力 5
1.1.3 平衡 6
1.1.4 力系 6
1.1.5 荷载 6
1.2 静力学公理 7
1.2.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7
1.2.2 二力平衡公理 7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8
1.2.4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9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11
1.3.1 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11
1.3.2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
反力 11
1.3.3 支座及其反力 14
1.4 受力图 16
1.4.1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16
1.4.2 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18
1.5 小结 20
1.6 思考题 20
1.7 习题 22
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 24
2.1 力系的类型概述 24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4
2.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6
2.4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8
2.4.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8
2.4.2 合力投影定理 29
2.4.3 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
合力 30
2.5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2
2.6 小结 34
2.7 思考题 35
2.8 习题 36
第3章 力矩及平面力偶系 40
3.1 力对点的矩及合力矩定理 40
3.1.1 力对点的矩 40
3.1.2 合力矩定理 42
3.2 力偶及其特性 44
3.2.1 力偶 44
3.2.2 力偶的性质 45
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47
3.3.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7
3.3.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48
3.4 小结 49
3.5 思考题 50
3.6 习题 52
第4章 平面一般力系 55
4.1 力的平移定理 56
4.2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
简化 58
4.2.1 简化方法和结果 58
4.2.2 主矢和主矩 58
4.2.3 结论 59
4.2.4 简化结果的讨论 59
4.2.5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60
4.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60
4.3.1 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 60
4.3.2 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63
4.3.3 应用平衡方程的解题步骤 64
4.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66
4.5 物体系统的平衡 69
4.6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 74
4.6.1 滑动摩擦 74
4.6.2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77
4.7 小结 80
4.8 思考题 82
4.9 习题 84
第5章 空间力系及重心 93
5.1 空间汇交力系 94
5.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
投影 94
5.1.2 力沿空间直角坐标轴的
分解 96
5.1.3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 96
5.1.4 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98
5.1.5 几种空间约束的类型 99
5.2 空间一般力系 101
5.2.1 力对轴的矩 101
5.2.2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102
5.3 重心 105
5.3.1 重心的概念 105
5.3.2 重心和形心的坐标公式 106
5.3.3 确定物体重心的几种方法 108
5.4 小结 112
5.5 思考题 114
5.6 习题 114
第二篇 材 料 力 学
第6章 材料力学基础 121
6.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1
6.1.1 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 121
6.1.2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几何
特征 122
6.2 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122
6.2.1 变形固体的概念 122
6.2.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22
6.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23
6.4 内力、截面法及应力的概念 124
6.4.1 内力 124
6.4.2 截面法 124
6.4.3 应力 125
6.5 小结 126
6.6 思考题 126
第7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127
7.1 轴向拉压的概念 127
7.2 轴向拉压时的内力 128
7.2.1 轴力 128
7.2.2 轴力图 129
7.3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131
7.3.1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概述 131
7.3.2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条件及应力
集中的概念 133
7.4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134
7.5 轴向拉压时杆件的强度计算 135
7.6 拉(压)杆的变形及胡克定律 140
7.6.1 纵向变形及线应变 140
7.6.2 胡克定律 141
7.6.3 横向变形及泊松比 141
7.7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4
7.7.1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44
7.7.2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8
7.7.3 两类材料力学性能的比较 150
7.7.4 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 152
7.8 拉压超静定问题 152
7.8.1 超静定的概念 152
7.8.2 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153
7.8.3 装配应力及温度应力 156
7.8.4 讨论 158
7.9 小结 158
7.10 思考题 158
7.11 习题 160
第8章 剪切 165
8.1 剪切的概念 165
8.2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166
8.2.1 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 166
8.2.2 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 167
8.3 小结 171
8.4 思考题 171
8.5 习题 172
第9章 扭转 175
9.1 扭转的概念 175
9.2 外力偶矩的计算和扭转时的内力 176
9.2.1 力偶矩的计算 176
9.2.2 扭转时的内力——扭矩 177
9.2.3 扭矩图 178
9.3 薄壁圆筒的扭转 179
9.3.1 薄壁圆筒扭转时横截面上的
剪应力 180
9.3.2 剪应力互等定理 181
9.3.3 剪切胡克定律 182
9.4 等直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182
9.4.1 几何变形方面 182
9.4.2 物理关系方面 183
9.4.3 静力学关系方面 184
9.4.4 公式的适用范围 185
9.5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 185
9.6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
条件 187
9.6.1 强度条件 187
9.6.2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187
9.6.3 刚度条件 188
9.6.4 计算举例 189
9.7 小结 191
9.8 思考题 192
9.9 习题 193
第10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 196
10.1 静矩和形心 196
10.2 惯性矩与惯性积 198
10.2.1 惯性矩 198
10.2.2 惯性积 199
10.2.3 极惯性矩 200
10.3 平行移轴定理及组合截面惯性矩的
计算 200
10.3.1 平行移轴定理 200
10.3.2 组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 202
10.4 转轴定理、主惯性轴及主惯性矩 203
10.4.1 转轴定理 203
10.4.2 形心主轴与形心主惯性矩 204
10.5 小结 206
10.6 思考题 208
10.7 习题 208
第11章 弯曲内力 211
11.1 梁的平面弯曲 211
11.1.1 弯曲变形和平面弯曲 211
11.1.2 梁的基本形式 212
11.2 梁的内力 213
11.2.1 剪力和弯矩 213
11.2.2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
规定 213
11.2.3 用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上的
剪力和弯矩 214
11.3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以及梁的
内力图 217
11.3.1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217
11.3.2 剪力图和弯矩图 218
11.4 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三者之间的
微分关系及其应用 223
11.5 叠加法画弯矩图 227
11.5.1 叠加原理 227
11.5.2 叠加法画弯矩图 228
11.6 小结 231
11.7 思考题 232
11.8 习题 233
第12章 弯曲应力 238
12.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38
12.1.1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 239
12.1.2 正应力公式的适用条件 242
1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244
12.2.1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244
12.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245
12.3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248
12.3.1 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248
12.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249
12.3.3 圆形截面和圆环形截面梁的
最大剪应力 250
12.4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 252
12.4.1 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 252
12.4.2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 252
12.5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 255
12.5.1 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 255
12.5.2 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 257
12.5.3 采用变截面梁和等强度梁 258
12.6 弯曲中心的概念 258
12.7 小结 259
12.8 思考题 261
12.9 习题 262
第13章 弯曲变形 267
13.1 弯曲变形的概念 267
13.1.1 挠度和转角 267
13.1.2 梁的挠曲线及挠曲线方程 268
13.1.3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268
13.2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 269
13.3 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272
13.4 梁的刚度校核及提高弯曲刚度的
措施 277
13.4.1 梁的刚度校核 277
13.4.2 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278
13.5 小结 279
13.6 思考题 280
13.7 习题 281
第14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 284
14.1 一点的应力状态概述 284
14.1.1 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 284
14.1.2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描述 285
14.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286
14.2.1 平面应力状态的数解法 286
14.2.2 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
应力圆 289
14.3 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 292
14.3.1 主应力与主平面的位置 292
14.3.2 最大剪应力 293
14.4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
关系 295
14.5 强度准则 297
14.5.1 强度准则的概念 297
14.5.2 常用的强度准则 297
14.5.3 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
应用 300
14.6 小结 303
14.7 思考题 305
14.8 习题 305
第15章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309
15.1 组合变形 309
15.1.1 组合变形的概念 309
15.1.2 组合变形的解题方法 310
15.2 斜弯曲 310
15.2.1 外力分解 310
15.2.2 内力分析 311
15.2.3 应力计算 311
15.2.4 强度条件 311
15.3 偏心压缩(拉伸) 314
15.3.1 单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 314
15.3.2 双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 318
15.3.3 截面核心的概念 320
15.4 小结 321
15.5 思考题 322
15.6 习题 323
第16章 压杆稳定 326
16.1 压杆稳定的概念 326
16.1.1 问题的提出 326
16.1.2 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327
16.2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328
16.2.1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 328
16.2.2 其他支承情况下细长压杆的
临界力 329
16.3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
总图 331
16.3.1 临界应力 331
16.3.2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332
16.3.3 中长杆的临界应力计算 333
16.3.4 临界应力总图 334
16.4 压杆的稳定计算 335
16.4.1 压杆的稳定条件 335
16.4.2 折减系数 335
16.4.3 稳定计算 340
16.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343
16.5.1 柔度方面 343
16.5.2 材料方面 344
16.6 小结 344
16.7 思考题 345
16.8 习题 346
附录 型钢规格表 349
下册 目 录
绪论 1
第三篇 结 构 力 学
第1章 结构的计算简图 5
1.1 结构及其类型 5
1.1.1 结构 5
1.1.2 结构的类型 6
1.1.3 结构、构件的基本要求 6
1.2 荷载的分类 6
1.2.1 按荷载作用范围分类 7
1.2.2 按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分类 7
1.2.3 按荷载作用性质分类 7
1.3 结构的计算简图 8
1.3.1 选择计算简图的原则 8
1.3.2 杆系结构的简化 8
1.3.3 平面杆系结构的分类 11
1.4 小结 13
1.5 思考题 13
第2章 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
分析 14
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4
2.1.1 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
体系 14
2.1.2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5
2.2 平面体系的自由度 15
2.2.1 自由度 15
2.2.2 约束 16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及原理 17
2.3.1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 17
2.3.2 几何不变体系组成规则
原理 17
2.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 19
2.4.1 能直接观察出的几何不变
部分 20
2.4.2 先拆除不影响几何不变性的
部分再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21
2.4.3 利用等效代换措施进行几何
组成分析 21
2.5 小结 24
2.6 思考题 24
2.7 习题 25
第3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28
3.1 多跨静定梁 28
3.1.1 多跨静定梁的组成 28
3.1.2 多跨静定梁的计算 29
3.2 静定平面刚架 32
3.2.1 刚架的特点及分类 32
3.2.2 刚架的内力计算 33
3.3 静定平面桁架 38
3.3.1 静定平面桁架的组成与分类 38
3.3.2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 39
3.3.3 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
比较 43
3.4 三铰拱 44
3.4.1 三铰拱的组成 44
3.4.2 三铰拱的反力和内力 44
3.4.3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 48
3.5 小结 48
3.6 思考题 49
3.7 习题 49
第4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53
4.1 结构位移计算的目的 53
4.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54
4.2.1 功、广义力及广义位移 54
4.2.2 外力实功 55
4.2.3 内力实功(应变能) 56
4.2.4 虚功 56
4.2.5 虚功原理 57
4.3 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58
4.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59
4.5 图乘法 62
4.6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位移计算 66
4.7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 68
4.7.1 功的互等定理 68
4.7.2 位移互等定理 69
4.8 小结 70
4.9 思考题 70
4.10 习题 71
第5章 力法 74
5.1 超静定结构概述 74
5.1.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74
5.1.2 超静定结构的类型 75
5.1.3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77
5.2 力法原理 78
5.3 力法的典型方程 80
5.4 力法的应用举例 82
5.5 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89
5.6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93
5.7 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弯矩和杆端
剪力 94
5.8 小结 96
5.9 思考题 96
5.10 习题 97
第6章 位移法 101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01
6.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102
6.2.1 结点转角 102
6.2.2 独立节点线位移 103
6.3 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104
6.3.1 杆端位移和杆端力的
正负号规定 104
6.3.2 等截面直杆杆端位移
引起的杆端力(形常数) 105
6.3.3 等截面直杆荷载引起的
杆端力(载常数) 105
6.4 直接平衡法建立位移法方程 106
6.4.1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
方程 106
6.4.2 用直接平衡法计算超静定
结构 107
6.4.3 有节点线位移的超静定
结构计算 112
6.5 位移法方程 116
6.5.1 位移法方程的建立 116
6.5.2 位移法方程的典型形式 118
6.6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120
6.6.1 无节点线位移情况下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步骤 120
6.6.2 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 126
6.7 小结 130
6.8 思考题 130
6.9 习题 131
第7章 力矩分配法 134
7.1 概述 134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34
7.2.1 符号规定 134
7.2.2 节点力偶的分配 134
7.2.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36
7.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 139
7.3.1 单节点的力矩分配 139
7.3.2 多节点的力矩分配法 142
7.4 小结 153
7.5 思考题 154
7.6 习题 154
第8章 影响线 158
8.1 影响线的概念 158
8.2 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159
8.2.1 支座反力影响线 159
8.2.2 剪力影响线 160
8.2.3 弯矩影响线 161
8.3 用机动法作梁的影响线 163
8.3.1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
影响线 163
8.3.2 用机动法作连续梁的
影响线 164
8.4 影响线的应用 165
8.4.1 当荷载位置固定时求某
量值的大小 165
8.4.2 求最不利荷载位置 169
8.5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
弯矩 173
8.5.1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174
8.5.2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174
8.6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177
8.7 小结 181
8.8 思考题 181
8.9 习题 182
参考文献 182
绪论 1
第一篇 静 力 学
第1章 静力学基础 5
1.1 基本概念 5
1.1.1 刚体 5
1.1.2 力 5
1.1.3 平衡 6
1.1.4 力系 6
1.1.5 荷载 6
1.2 静力学公理 7
1.2.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 7
1.2.2 二力平衡公理 7
1.2.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8
1.2.4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9
1.3 约束与约束反力 11
1.3.1 约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11
1.3.2 工程中常见的约束及其约束
反力 11
1.3.3 支座及其反力 14
1.4 受力图 16
1.4.1 单个物体的受力图 16
1.4.2 物体系统的受力图 18
1.5 小结 20
1.6 思考题 20
1.7 习题 22
第2章 平面汇交力系 24
2.1 力系的类型概述 24
2.2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 24
2.3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几何条件 26
2.4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解析法 28
2.4.1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28
2.4.2 合力投影定理 29
2.4.3 用解析法求平面汇交力系的
合力 30
2.5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 32
2.6 小结 34
2.7 思考题 35
2.8 习题 36
第3章 力矩及平面力偶系 40
3.1 力对点的矩及合力矩定理 40
3.1.1 力对点的矩 40
3.1.2 合力矩定理 42
3.2 力偶及其特性 44
3.2.1 力偶 44
3.2.2 力偶的性质 45
3.3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47
3.3.1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 47
3.3.2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 48
3.4 小结 49
3.5 思考题 50
3.6 习题 52
第4章 平面一般力系 55
4.1 力的平移定理 56
4.2 平面一般力系向作用面内任一点
简化 58
4.2.1 简化方法和结果 58
4.2.2 主矢和主矩 58
4.2.3 结论 59
4.2.4 简化结果的讨论 59
4.2.5 平面一般力系的合力矩定理 60
4.3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60
4.3.1 平衡方程的基本形式 60
4.3.2 平衡方程的其他形式 63
4.3.3 应用平衡方程的解题步骤 64
4.4 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方程 66
4.5 物体系统的平衡 69
4.6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 74
4.6.1 滑动摩擦 74
4.6.2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77
4.7 小结 80
4.8 思考题 82
4.9 习题 84
第5章 空间力系及重心 93
5.1 空间汇交力系 94
5.1.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
投影 94
5.1.2 力沿空间直角坐标轴的
分解 96
5.1.3 空间汇交力系的合成 96
5.1.4 空间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98
5.1.5 几种空间约束的类型 99
5.2 空间一般力系 101
5.2.1 力对轴的矩 101
5.2.2 空间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 102
5.3 重心 105
5.3.1 重心的概念 105
5.3.2 重心和形心的坐标公式 106
5.3.3 确定物体重心的几种方法 108
5.4 小结 112
5.5 思考题 114
5.6 习题 114
第二篇 材 料 力 学
第6章 材料力学基础 121
6.1 材料力学的任务 121
6.1.1 结构材料的基本要求 121
6.1.2 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及几何
特征 122
6.2 变形固体的性质及其基本假设 122
6.2.1 变形固体的概念 122
6.2.2 变形固体的基本假设 122
6.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123
6.4 内力、截面法及应力的概念 124
6.4.1 内力 124
6.4.2 截面法 124
6.4.3 应力 125
6.5 小结 126
6.6 思考题 126
第7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 127
7.1 轴向拉压的概念 127
7.2 轴向拉压时的内力 128
7.2.1 轴力 128
7.2.2 轴力图 129
7.3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131
7.3.1 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
概述 131
7.3.2 正应力公式的使用条件及应力
集中的概念 133
7.4 轴向拉(压)杆斜截面上的应力 134
7.5 轴向拉压时杆件的强度计算 135
7.6 拉(压)杆的变形及胡克定律 140
7.6.1 纵向变形及线应变 140
7.6.2 胡克定律 141
7.6.3 横向变形及泊松比 141
7.7 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4
7.7.1 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 144
7.7.2 材料在压缩时的力学性能 148
7.7.3 两类材料力学性能的比较 150
7.7.4 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 152
7.8 拉压超静定问题 152
7.8.1 超静定的概念 152
7.8.2 超静定问题的解法 153
7.8.3 装配应力及温度应力 156
7.8.4 讨论 158
7.9 小结 158
7.10 思考题 158
7.11 习题 160
第8章 剪切 165
8.1 剪切的概念 165
8.2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 166
8.2.1 剪切强度的实用计算 166
8.2.2 挤压强度的实用计算 167
8.3 小结 171
8.4 思考题 171
8.5 习题 172
第9章 扭转 175
9.1 扭转的概念 175
9.2 外力偶矩的计算和扭转时的内力 176
9.2.1 力偶矩的计算 176
9.2.2 扭转时的内力——扭矩 177
9.2.3 扭矩图 178
9.3 薄壁圆筒的扭转 179
9.3.1 薄壁圆筒扭转时横截面上的
剪应力 180
9.3.2 剪应力互等定理 181
9.3.3 剪切胡克定律 182
9.4 等直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 182
9.4.1 几何变形方面 182
9.4.2 物理关系方面 183
9.4.3 静力学关系方面 184
9.4.4 公式的适用范围 185
9.5 极惯性矩和抗扭截面系数 185
9.6 圆轴扭转时的强度条件和刚度
条件 187
9.6.1 强度条件 187
9.6.2 圆轴扭转时的变形 187
9.6.3 刚度条件 188
9.6.4 计算举例 189
9.7 小结 191
9.8 思考题 192
9.9 习题 193
第10章 截面的几何性质 196
10.1 静矩和形心 196
10.2 惯性矩与惯性积 198
10.2.1 惯性矩 198
10.2.2 惯性积 199
10.2.3 极惯性矩 200
10.3 平行移轴定理及组合截面惯性矩的
计算 200
10.3.1 平行移轴定理 200
10.3.2 组合截面惯性矩的计算 202
10.4 转轴定理、主惯性轴及主惯性矩 203
10.4.1 转轴定理 203
10.4.2 形心主轴与形心主惯性矩 204
10.5 小结 206
10.6 思考题 208
10.7 习题 208
第11章 弯曲内力 211
11.1 梁的平面弯曲 211
11.1.1 弯曲变形和平面弯曲 211
11.1.2 梁的基本形式 212
11.2 梁的内力 213
11.2.1 剪力和弯矩 213
11.2.2 剪力和弯矩的正负号
规定 213
11.2.3 用截面法计算指定截面上的
剪力和弯矩 214
11.3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以及梁的
内力图 217
11.3.1 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 217
11.3.2 剪力图和弯矩图 218
11.4 弯矩、剪力与分布荷载集度三者之间的
微分关系及其应用 223
11.5 叠加法画弯矩图 227
11.5.1 叠加原理 227
11.5.2 叠加法画弯矩图 228
11.6 小结 231
11.7 思考题 232
11.8 习题 233
第12章 弯曲应力 238
12.1 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 238
12.1.1 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的
正应力 239
12.1.2 正应力公式的适用条件 242
1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244
12.2.1 梁的正应力强度条件 244
12.2.2 梁的正应力强度计算 245
12.3 梁横截面上的剪应力 248
12.3.1 矩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248
12.3.2 工字形截面梁的剪应力 249
12.3.3 圆形截面和圆环形截面梁的
最大剪应力 250
12.4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 252
12.4.1 梁的剪应力强度条件 252
12.4.2 梁的剪应力强度计算 252
12.5 提高梁抗弯强度的措施 255
12.5.1 合理安排梁的受力情况 255
12.5.2 选择合理的截面形状 257
12.5.3 采用变截面梁和等强度梁 258
12.6 弯曲中心的概念 258
12.7 小结 259
12.8 思考题 261
12.9 习题 262
第13章 弯曲变形 267
13.1 弯曲变形的概念 267
13.1.1 挠度和转角 267
13.1.2 梁的挠曲线及挠曲线方程 268
13.1.3 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268
13.2 积分法计算梁的变形 269
13.3 叠加法计算梁的变形 272
13.4 梁的刚度校核及提高弯曲刚度的
措施 277
13.4.1 梁的刚度校核 277
13.4.2 提高梁弯曲刚度的措施 278
13.5 小结 279
13.6 思考题 280
13.7 习题 281
第14章 应力状态理论和强度准则 284
14.1 一点的应力状态概述 284
14.1.1 一点应力状态的概念 284
14.1.2 一点的应力状态的描述 285
14.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286
14.2.1 平面应力状态的数解法 286
14.2.2 平面应力状态的图解法——
应力圆 289
14.3 主应力与最大剪应力 292
14.3.1 主应力与主平面的位置 292
14.3.2 最大剪应力 293
14.4 平面应力状态下的应力-应变
关系 295
14.5 强度准则 297
14.5.1 强度准则的概念 297
14.5.2 常用的强度准则 297
14.5.3 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及
应用 300
14.6 小结 303
14.7 思考题 305
14.8 习题 305
第15章 组合变形的强度计算 309
15.1 组合变形 309
15.1.1 组合变形的概念 309
15.1.2 组合变形的解题方法 310
15.2 斜弯曲 310
15.2.1 外力分解 310
15.2.2 内力分析 311
15.2.3 应力计算 311
15.2.4 强度条件 311
15.3 偏心压缩(拉伸) 314
15.3.1 单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 314
15.3.2 双向偏心压缩(拉伸)时的
应力和强度条件 318
15.3.3 截面核心的概念 320
15.4 小结 321
15.5 思考题 322
15.6 习题 323
第16章 压杆稳定 326
16.1 压杆稳定的概念 326
16.1.1 问题的提出 326
16.1.2 平衡状态的稳定性 327
16.2 细长压杆的临界力 328
16.2.1 两端铰支压杆的临界力 328
16.2.2 其他支承情况下细长压杆的
临界力 329
16.3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临界应力
总图 331
16.3.1 临界应力 331
16.3.2 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 332
16.3.3 中长杆的临界应力计算 333
16.3.4 临界应力总图 334
16.4 压杆的稳定计算 335
16.4.1 压杆的稳定条件 335
16.4.2 折减系数 335
16.4.3 稳定计算 340
16.5 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 343
16.5.1 柔度方面 343
16.5.2 材料方面 344
16.6 小结 344
16.7 思考题 345
16.8 习题 346
附录 型钢规格表 349
下册 目 录
绪论 1
第三篇 结 构 力 学
第1章 结构的计算简图 5
1.1 结构及其类型 5
1.1.1 结构 5
1.1.2 结构的类型 6
1.1.3 结构、构件的基本要求 6
1.2 荷载的分类 6
1.2.1 按荷载作用范围分类 7
1.2.2 按荷载作用时间的长短分类 7
1.2.3 按荷载作用性质分类 7
1.3 结构的计算简图 8
1.3.1 选择计算简图的原则 8
1.3.2 杆系结构的简化 8
1.3.3 平面杆系结构的分类 11
1.4 小结 13
1.5 思考题 13
第2章 平面结构体系的几何组成
分析 14
2.1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4
2.1.1 几何不变体系和几何可变
体系 14
2.1.2 几何组成分析的目的 15
2.2 平面体系的自由度 15
2.2.1 自由度 15
2.2.2 约束 16
2.3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及原理 17
2.3.1 几何不变体系的组成规则 17
2.3.2 几何不变体系组成规则
原理 17
2.4 几何组成分析举例 19
2.4.1 能直接观察出的几何不变
部分 20
2.4.2 先拆除不影响几何不变性的
部分再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21
2.4.3 利用等效代换措施进行几何
组成分析 21
2.5 小结 24
2.6 思考题 24
2.7 习题 25
第3章 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 28
3.1 多跨静定梁 28
3.1.1 多跨静定梁的组成 28
3.1.2 多跨静定梁的计算 29
3.2 静定平面刚架 32
3.2.1 刚架的特点及分类 32
3.2.2 刚架的内力计算 33
3.3 静定平面桁架 38
3.3.1 静定平面桁架的组成与分类 38
3.3.2 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计算 39
3.3.3 几种主要桁架受力性能的
比较 43
3.4 三铰拱 44
3.4.1 三铰拱的组成 44
3.4.2 三铰拱的反力和内力 44
3.4.3 三铰拱的合理拱轴 48
3.5 小结 48
3.6 思考题 49
3.7 习题 49
第4章 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 53
4.1 结构位移计算的目的 53
4.2 变形体的虚功原理 54
4.2.1 功、广义力及广义位移 54
4.2.2 外力实功 55
4.2.3 内力实功(应变能) 56
4.2.4 虚功 56
4.2.5 虚功原理 57
4.3 荷载作用下位移计算的一般公式 58
4.4 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59
4.5 图乘法 62
4.6 静定结构在支座移动时位移计算 66
4.7 功的互等定理和位移互等定理 68
4.7.1 功的互等定理 68
4.7.2 位移互等定理 69
4.8 小结 70
4.9 思考题 70
4.10 习题 71
第5章 力法 74
5.1 超静定结构概述 74
5.1.1 超静定结构的概念 74
5.1.2 超静定结构的类型 75
5.1.3 超静定次数的确定 77
5.2 力法原理 78
5.3 力法的典型方程 80
5.4 力法的应用举例 82
5.5 利用对称性简化计算 89
5.6 支座移动时超静定结构的计算 93
5.7 单跨超静定梁的杆端弯矩和杆端
剪力 94
5.8 小结 96
5.9 思考题 96
5.10 习题 97
第6章 位移法 101
6.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 101
6.2 位移法的基本未知量 102
6.2.1 结点转角 102
6.2.2 独立节点线位移 103
6.3 等截面直杆的形常数和载常数 104
6.3.1 杆端位移和杆端力的
正负号规定 104
6.3.2 等截面直杆杆端位移
引起的杆端力(形常数) 105
6.3.3 等截面直杆荷载引起的
杆端力(载常数) 105
6.4 直接平衡法建立位移法方程 106
6.4.1 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
方程 106
6.4.2 用直接平衡法计算超静定
结构 107
6.4.3 有节点线位移的超静定
结构计算 112
6.5 位移法方程 116
6.5.1 位移法方程的建立 116
6.5.2 位移法方程的典型形式 118
6.6 用位移法计算超静定结构 120
6.6.1 无节点线位移情况下
超静定结构的计算步骤 120
6.6.2 位移法计算有侧移刚架 126
6.7 小结 130
6.8 思考题 130
6.9 习题 131
第7章 力矩分配法 134
7.1 概述 134
7.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34
7.2.1 符号规定 134
7.2.2 节点力偶的分配 134
7.2.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要素 136
7.3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运算 139
7.3.1 单节点的力矩分配 139
7.3.2 多节点的力矩分配法 142
7.4 小结 153
7.5 思考题 154
7.6 习题 154
第8章 影响线 158
8.1 影响线的概念 158
8.2 单跨静定梁的影响线 159
8.2.1 支座反力影响线 159
8.2.2 剪力影响线 160
8.2.3 弯矩影响线 161
8.3 用机动法作梁的影响线 163
8.3.1 用机动法作单跨静定梁的
影响线 163
8.3.2 用机动法作连续梁的
影响线 164
8.4 影响线的应用 165
8.4.1 当荷载位置固定时求某
量值的大小 165
8.4.2 求最不利荷载位置 169
8.5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和绝对最大
弯矩 173
8.5.1 简支梁的内力包络图 174
8.5.2 简支梁的绝对最大弯矩 174
8.6 连续梁的内力包络图 177
8.7 小结 181
8.8 思考题 181
8.9 习题 182
参考文献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