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年2月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以下为《中医学基础》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9787506757973
  • 174974
  • 0049154408-6
  • 2013年2月
  • 医学
  • 中医学
  • R22
  • 药学
  • 高职高专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是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是依照教育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根据《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编写而成。其由绪论、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10部分组成。
《中医学基础(全国医药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规划教材)》供药学及其相关专业高职层次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医药行业培训和自学用书。
教材中绪论、第八章辨证由王琮编写,第一章阴阳五行由郝日晋编写,第二章气血津液由牛获山编写,第三章藏象由牛获山和林靓编写,第四章经络由万能编写,第五章体质由李朝霞编写,第六章病因病机由袁霞编写,第七章诊法由林靓编写,第九章防治原则由刘喜华编写。全书由王碌统稿并修整。
目录

绪论


一、中医学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四、气的运动及运动形式


五、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三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四节 奇经八脉


一、督脉


二、任脉


三、冲脉


四、带脉


五、阴跷脉与阳跷脉


六、阴维脉与阳维脉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的构成


三、体质的特点


四、体质的标志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因素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及特征


一、平和质(A型)


二、气虚质(B型)


三、阳虚质(C型)


四、阴虚质(D型)


五、痰湿质(E型)


六、湿热质(F型)


七、血瘀质(G型)


八、气郁质(H型)


九、特禀质(I型)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强弱决定发病与否


二、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三、体质类型决定疾病的性质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第六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病理产物性病因


四、其他病因


第二节 发病


一、邪正斗争与发病


二、邪正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第三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第七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态


四、望局部


五、望排出物


六、望舌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方法


二、问诊的内容


三、问现在症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八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兼病辨证


第三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三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