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以下为《中医学基础(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9787506787734
  • 2-1
  • 154257
  • 0049174220-1
  • 2017年1月
  • 医学
  • 中医学
  • R22
  • 药学、食品
  • 高职高专
内容简介
周少林、宋诚挚主编的《中医学基础(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第2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药学类与食品药品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根据《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编写而成,内容上涵盖了中医学的特点、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与防治等内容。本书具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文字精练,深入浅出,从而使深奥抽象的理论通俗易懂,枯燥乏味的文字形象生动;基本技能贴近岗位需要,贴近临床实践,易学习易掌握的特点。
本书供全国高职高专中医药类专业教学使用,亦可用于从事医药类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自学、培训、进修教材。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功能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类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功能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六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


    二、体质的要素


    三、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四、体质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三、环境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平和质


    二、气虚质


    三、阳虚质


    四、阴虚质


    五、痰湿质


    六、湿热质


    七、血瘀质


    八、气郁质


    九、特禀质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病相关性


    二、体质可调性


    三、体质与辨证的关系


    四、体质与治未病


第七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三、其他病因


  第二节  病机


    一、发病机制


    二、基本病机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食指络脉


    五、舌诊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四、问现在症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九章  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五、八纲证侯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肝与胆病辨证


    四、脾与胃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辨证


    二、阳明病辨证


    三、少阳病辨证


    四、太阴病辨证


    五、少阴病辨证


    六、厥阴病辨证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辨证


    二、气分证辨证


    三、营分证辨证


    四、血分证辨证


  第六节  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辨证


    二、中焦病辨证


    三、下焦病辨证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


    一、养生的概念


    二、养生的意义


    三、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养生的常用方法


  第二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三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二、扶正祛邪


    三、调整阴阳


    四、三因制宜


参考文献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断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目标检测参考答案


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