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
- 9787010137520
- 166551
- 2014年9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K203
张进编著的《活态文化与物性的诗学》尝试运用文史哲、中西学和教科文贯通融会的通化研究方法,以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学术脉络的梳理阐发为主要线索,以古今文艺文化的文本、事象和实践活动为基本素材,总结和提炼其中的活态思想和物性智慧,探讨活态文化的观念范式及其与元文化、第三空间、民族审美文化和文艺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彰显物性诗学的内涵维度及其与媒介能量、怪诞身体和生态美学之间的深层契合,旨在建构一种活态文化与物性思想互补互证的诗学体系。全书共十六章,从不同维度切入,对论题作了多层面、立体式和全方位的学理阐发和反思审理。这一探索性研究,为我国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思想参照,也为当前文艺学美学的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擘划建设提出了有实践意义的理论构想。
绪论 余光与迂回:通向活态
一、留意“看本身”,追求“元视觉”
二、重视“边缘域”,探求“物之妙”
三、注重“缝隙处”,开掘“居间层”
第一章 活态文化的观念与范式
一、活态文化的概念范畴
二、活态文化的知识范式
第二章 活态文化与“第三空间”
一、无定性的“意之所随”
二、历时性的“活态文化”
三、共时性的“第三空间”
第三章 活态文化与“元文化”
一、“元文化”作为“文化的文化”的反思性
二、“元文化”作为“选择性文化”的构成性
三、“元文化”作为“流通性文化”的阐连性
第四章 活态文化与元身体学
一、身体的叙事性
二、叙事的身体性
三、从身体叙事到元身体学
第五章 活态文化与文艺学转型
一、活态文化与文艺学之“罔”
二、活态文化与理论批评工程
第六章 活态文化与民族审美文化
一、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优势
二、活态文化生态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范围
三、活态文化方法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
第七章 活态史观与“三界革命”
一、新史学“活态”观念的主要内涵
二、“活态”(活动)的视域范围与“三界革命”
三、“活态”(生态)的关系空间与“三界革命”
四、“活态”(活化)的深描方法与“三界革命”
五、“活态”(活着)的读者大众
第八章 活态空间与日常生活
一、作为“反空间”的上海弄堂
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抵抗实践
第九章 活态空间与现代戏剧
一、现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想象之嬗变
二、与日常生活实践相分离的先锋探索
三、日常消费中大众文化对现代戏剧的冲击
第十章 物质性的诗学内涵
一、文学文本的物理物质性
二、文学文本的社会物质性
三、文学文本的历史物质性
第十一章 物质性的文学维度
一、转向文学语言能指和文本的物质性
二、转向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性
三、转向文学感知主体和身体的物质性
四、转向文学表征对象和经验客体的物质性
第十二章 物质性的能量叙事
一、能量的种类和层面
二、社会能量的功能和特征
三、能量叙事的生态美学维度
第十三章 物质性与媒介生态
一、媒介感知环境的生态互动论
二、媒介符号环境的生态循环论
三、媒介社会环境的生态整体论
第十四章 物质性与怪诞身体
一、“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秋水》里第三
空间的生产
二、空间的物质性或物质性的空间
三、怪诞身体叙事:身体的物质化或肉体的空间化
第十五章 物质性与审美调解
一、感性学与麻醉学的“共成模仿”
二、媒介“内容”与“形式”的“居间调解”
三、“感性/调解/物性”的“三元辩证法”
四、从“感官载除”到“听之以气”的物性美学
第十六章 物质性与生态审美
一、物质性与“空间转向”
二、活态文化与第三空间
三、地方意识与“失位感”
四、生态意识与天气美学
余论 称物与求妙:捕捉物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