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石门坎现象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91910
  • 157746
  • 2016年11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G639.2
内容简介

  “石门坎现象”是石门坎苗族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在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是20世纪上半叶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成功典例。何嵩昱编著的《石门坎现象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以还原历史的方式,对20世纪上半叶石门坎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细致梳理,将“石门坎现象”放置于原初的历史语境中,从教育场域、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等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了石门坎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结构模式及其得以成功的内在动因,挖掘了“石门坎现象”产生的深层根源,并在“石门坎现象”的启示下,对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就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目录

绪论


 一 立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


 三 课题内容及价值


历史篇 对“石门坎现象”的教育学解读


引论


第一章 教育概貌:石门坎基础教育兴衰史


 第一节 初始期(1905--1909)——苗疆启蒙教育的兴起


 第二节 发展期(1909--1943)——石门坎光华小学的诞生


 第三节 辉煌期(1943--1952)——石门坎初级中学的建立


 第四节 黄金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的高效办学方针


 第五节 停滞受挫期(“文革”时期):从“西南文化最高区”到“文化边缘”


 第六节 曲折前进及教学质量滑坡期(改革开放以来)


 第七节 新世纪石门学校新模式(2003年至今)——新中小学


第二章 教育场域:顺历史之“经”。理地域之“纬”


 第一节 “经”顺:顺应历史潮流,推波助浪向前


 第二节 “纬”畅:转变地域劣势,创建教育生长空间


第三章 教育主体:注“内涵式”发展。重“造血式”推动


 第一节 “内涵”饱满:教师主体性强


 第二节 “造血”强劲:学生能动性高


第四章 教育客体:适农村之情。切石门之实


 第一节 适情:课程内容务实有用


 第二节 切实:教材教法灵活高效


现状篇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引论


第五章 教育场域:“经”顺。“纬”不畅


 第一节 大背景良好:综合国力增强,教育形势大好


 第二节 小环境堪忧:地域差异加大,西部问题较多


第六章 教育主体:“内涵”虚空,“造血”能力弱


 第一节 教师:量少质差,德薄力弱


 第二节 学生:观念不正,动力不足


第七章 教育客体:同而不和,华而不适


 第一节 课程设置:过于同一化,未尊重西部实情


 第二节 教材教法:追求城市化,欠考虑农村特点


启示篇 “石门坎现象”对当代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启示


引论


第八章 教育场域:因时造势。因地制宜


 第一节 结合历史潮流与“本土”实情,科学制定政策


 第二节 “自上而下”监管与“自下而上”执行并重,高效落实政策


 第三节 兼顾“低投入”与“高产出”,保证扶持连贯性


 第四节 齐抓物质帮扶与精神引导,共建“物质”、“精神”场域


第九章 教育主体:激发主体性。提高软实力


 第一节 转变扶持方式,培养西部“造血”功能


 第二节 加强引导,激发师生能动性


 第三节 增强师资,提高教育软实力


第十章 教育客体:尊重区域个性。追求“和而不同”


 第一节 尊重西部需求,创“地方化”课程


 第二节 针对农村特点,制“本土化”教材教法


附录一 石门坎学校大事记


附录二 石门坎研究论文文献汇总(共221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