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1年5月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史学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052769
  • 156552
  • 0043152376-0
  • 16开
  • 2011年5月
  • 396
  • 历史学
  • 中国史
  • K22
  • 历史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大专院校历史系编写的教本,上起远古的传说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可说是一部通史性的史学史教本。
史学史是一门在树立中的学科。史学史的任务是阐述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阐述史学在发展中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及史学的各种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中国史学史来说,是要我们对本国史学作出系统的珀我批评和自我总结。
《中国史学史教本》的编写,可说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在这之前,50年代通过的教学改革计划,把史学史正式列入选修课。1961年,教育帮召开了文科教材工作会议,周扬同志把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作为必须编写的教材提出来,并指定专门的单位、具体的人负责去做。教育部委托我同吴泽同志分别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编写中国史学史的教本,他负责近代部分,我负责古代部分。为此,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中国史学史编写组,招收了研究生,组织了讨论会,创办了《中国史学史资料》。经过几年的工作,我于1963年写成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的讲稿,作为内部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印刷厂排印出来。
目录

题记


      第一章  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


第一节  远古的传说


  一  战胜自然灾害和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传说


  二  氏族由来和氏族、部落间原始战争的传说


第二节  从卜辞到国史


  一  卜辞和金文的记载


  二  《尚书》和《诗经》


  三  周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四  宗周晚年和春秋时期的国史


第三节  孔子和《春秋》


  一  孔子修《春秋》


  二《春秋》的属辞比事


  三  《春秋》尊王道重人事


第四节  战国时期私人撰述的发展


  一  《左传》和《国语》


  二  《竹书纪年》、《世本》和《战国策》



      第二章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成长



第一节秦汉史学和秦汉政治


  一  秦焚书和秦刻石


  二  汉初君臣论历代兴废


  三  尊儒和阴阳五行说、谶纬说的流行


第二节  司马迁和《史记》


  一  司马迁的家学


  二  司马迁著《史记》


  三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


  四  《史记》的续补


第三节  刘向、歆和典籍校雠


  一  刘氏父子生平


  二  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


  三  刘氏父子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第四节  班固和《汉书》


  一  班固的家学


  二  班固断代为史


  三  《汉书》的博洽


  四  《汉纪》的继出和《汉书》的专门之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史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时代的特点及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一  时代特点与史学发展趋势


  二  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


  三  地方史、民族史和关于域外情况的记述


  四  家史、谱牒和别传


  五  通史撰述和历史笔记


第二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上)


  一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


  二  陈寿和《三国志》


  三  司马彪《续汉书》八志、袁宏《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


  四  沈约、萧子显和魏收的皇朝史撰述


第三节  皇朝史撰述的兴盛(下)


  一  历史意识的强化和史馆的设立


  二  五代史纪传和《五代史志》


  三  新修《晋书》和《南史》、《北史》


  四  附论  吴兢和《贞观政要》


第四节  史学理论的发展——刘知几和《史通》


  一  刘知畿著《史通》


  二《史通》的史学批评理论


  三  刘知几论“史才三长”


第五节  典制史的崛起——杜佑和《通典》


  一  杜佑著《通典》


  二  《通典》关于国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


  三  杜佑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


第六节  历史思想领域的成就


  一  神灭论与兴亡论


  二  封建论与民族论


  三  《人物志》与帝王论


第七节  历史文献学的成长


  一  史书部类趋于定型


  二  史注的突出成就


  三  文献整理、总集和类书



  第四章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宋元时期史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  宋元时期史学的特点


  二  民族史、地方史和域外史


  三  宋元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二节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一  理学对宋元史学思想的影响


  二  宋元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


  三  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第三节  欧阳修多方面的史学成就


  一  《新五代史》和《新唐书》


  二  开风气的历史文献学工作


  三  历史文学上的主张和成就


第四节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一  《资治通鉴》的编修    


  二  “资治”的指导思想    


  三  历史文学的成就    


第五节  郑樵和《通志》


  一《通志》的编修


  二  郑樵的史学批评和史学思想


  三  历史文献学的主张


第六节  朱熹的历史哲学和史学


  一  朱熹的历史哲学


  二  《资治通鉴纲目》和《伊洛渊源录》


  三  历史文献学上的贡献


第七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一《文献通考》的编修


  二  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三  马端临的文献学



    第五章  明清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



第一节  明清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一  明清时期的史学特点


  二  明代的史学


  三  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四  清代学术和乾嘉考据


第二节  明代的史学成就


  一  明代官修史籍


  二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等人的史学


  三  明末史学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


  一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


  二  《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


  三  有关明代文献和《明儒学案》


  四  王夫之著《读通鉴论》


  五  王夫之的史论方法


  六  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第四节  顾炎武、顾祖禹和马■的史学


  一  顾炎武著《日知录》


  二  顾炎武治史特点


  三  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四  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


  五  顾祖禹提倡经世之学


  六  《读史方舆纪要》著述特点


  七  马辅的史学成就


第五节  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乾嘉考据史学


  一  明清时期历史文献学的发展


  二  钱大昕、崔述为代表的乾嘉考据史学


  三  简说清代修史


第六节  章学诚著《文史通义》


  一  史学经世思想的发展


  二  重视“别识心裁”


  三  “史义”与“史德”


  四  地方志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节  龚自珍的史学


  一  提出“尊史”说


  二  纵论历史变迁


  三  建议西北建设


  四  复兴经世之学



      第六章  近代史学(上)



第一节  民族危机的紧迫感


  一  魏源的爱国史学著述


  二  《瀛环志略》、《夷氛闻记》和《中西纪事》


  三  边疆历史地理学的兴起


第二节  近代维新派的史学成就


  一  早期维新派王韬的史学思想


  二  黄遵宪《日本国志》的成就


  三  康有为历史必变的思想和维新变法


第三节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和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一  “新史学”思潮及其代表梁启超


  二  夏曾佑在通史撰著上的成就


  三  20世纪初宣传革命的历史思想


第七章  近代史学(下)


  第一节  中国史学的近代化


  一  史学近代化的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学近代化过程的影响


第二节  “五四”后的梁启超史学


  一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


  二  对清代学术的总结


  三  历史研究法


第三节  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论和顾颉刚的“古史辨”


  一  胡适的实用主义


  二  实用主义的学术研究方法论


  三  顾颉刚的“古史辨”


  四  《禹贡》杂志与边疆地理研究


第四节  王国维、陈寅恪、陈垣的史学


  一  王国维的古史新证


  二  诗文笺证和“民族文化之史”


  三  宗教史,文献学,“表微书”


第五节  中国近代考古学对史学的影响


  一  中国近代考古学


  二  中国猿人的发现


  三  甲骨学对近代史学的影响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一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逐步传播


  二  李大钊的贡献


  三  郭沫若的贡献


  四  通史、社会史、思想史等方面的成就


  五  在斗争中建立起来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  新中国成立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


  二  新中国成立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要成就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考验


  四  马克思主义史学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节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一  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理论


  二  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


重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