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41311
  • 148763
  • 2014年5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A82
内容简介

  顾玉兰编著的《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是学术界第一部系统阐释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个人专著。在总论部分首先对学术界和理论界存在的质疑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种种观点进行剖析,然后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角度对列宁主义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国际意义做出阐释;在分论部分主要对列宁思想中具有重要启迪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内容(如:东方社会发展的思想、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民主建设的思想、现代文明基本走向的思想等)展开论述,旨在进一步说明列宁主义的现时代意义以及继承和发展列宁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目录

总论科学认识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


 一 对质疑列宁主义当代价值种种观点的评析


 二 列宁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 列宁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之路


 四 列宁主义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基础


 五 列宁主义揭示了现代文明的基本走向和实现路径


第一章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法论


 一 坚持用唯物辩证法与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


 二 坚持用革命辩证法认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三 坚持用历史辩证法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章 世界历史时代东方社会的发展


 一 东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发展”


 二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


 三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


 四 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


第三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


 一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二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三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目标


第四章 落后国家农民组织形式的现代化


 一 从共耕制到合作制


 二 合作社对社会主义的意义


 三 推进合作化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


 二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三 列宁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


第六章 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


 一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


 二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当代适用性


第七章 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全面建设与提升


 一 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二 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团结和统一,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 加强民主监督,密切党群关系,以保证党永不变质


 四 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第八章 《进一步,退两步》中的政党组织建设思想


 一 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集中的、组织严密的、纪律严格的党


 二 组织对于无产阶级具有决定意义


 三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四 坚决同机会主义作不可调和的斗争


第九章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正确处理


 一 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必须建立正确的相互关系


 二 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 脱离群众是执政党面临的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


第十章 民主问题的辩证法


 一 民主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 民主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联系


 三 民主的发展与集中相辅相成


第十一章 列宁早期对党内民主的基本认识


 一 党内民主以政治自由为前提


 二 全体党员平等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三 整个党组织按民主原则建立


第十二章 无产阶级民主建设思想与当代


 一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二 民主与集中具体的历史的统


 三 民主与专政相反相成


 四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互依存


 五 列宁无产阶级民主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第十三章 民族自决、平等和发展


 一 民族自决就是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


 二 民族自决的要求必须服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利益


 三 中央集权制与民族区域自治是统一的


 四 坚持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条件


 五 民族自决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民族融合


 六 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存在两种历史趋势


 七 根据各民族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民族发展道路和策略


第十四章 毛泽东对列宁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一 毛泽东对列宁建党学说的继承


 二 毛泽东对列宁建党学说的重大创新


 三 毛泽东继承和创新列宁建党学说的重要方法论启示


第十五章 邓小平思想与列宁思想的同质性


 一 务实性:立足于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确定现代化的道路和策略


 二 辩证性:用历史辩证法阐释社会发展问题


 三 人民性:把人民利益需要的满足作为思维的轴心和发展的宗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毛泽东、邓小平论列宁和列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