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媒介文化:互动传播新环境》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303110506
  • 117230
  • 0043152814-0
  • 16开
  • 2010年6月
  • 267
  • 文学
  • 新闻传播学
  • G206.2
  • 电视学
  • 研究生、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将电视的整个传播内容作为媒介文化来研究,论述了电视文化的多种功能性,强调电视文化应以观众为中心,认为其宗旨是对人的生存境况给予关怀。本书还论及后现代电视文化的走向及特征,以及在数字化时代里,电视将与互联网络融为一体的发展趋势。
目录
第一章 媒介文化重构人类生存新环境 一、文化转向:媒介文化新环境  1.文化转向  2.美学的转向  3.商业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 二、麦克卢汉的洞见  1.地球被电子媒介的“大漩涡”包裹起来  2.媒介是人的延伸  3.声觉空间意识与重新部落化  4.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方法  5.大众媒介下,人的身份失落 三、波德里亚的视野与解构  1.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  2.波德里亚论后现代的“消失模式”第二章 后现代文化与电视文化 一、利奥塔论后现代状况  1.差异性与多元化  2.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二、后现代美学特征  1.波德里亚的“超现实”  2.后美学的影视文化 三、后现代文化特征  1.从深度的时间模式转向平面的空间模式  2.从中心化的自我焦虑转向非中心化的主体零散化  3.非真实化、形象文化、广告文化第三章 电视文化的阐释及功能 一、文化的阐释  1.电视文化  2.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体文化 二、电视文化的功能  1.宣传导向及社会舆论功能  2.交流一对话功能  3.消费娱乐功能  4.记录生活空间与历史同步功能  5.艺术审美功能  6.交互功能与生活信息服务功能 三、电视文化——大众消费文化  1.大众文化  2.文化产业  3.电视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四章 电视文化以观众为中心 一、从“传者中心”向:‘观众中心”的转移  1.“魔弹说”和“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2.“使用与满足”的传播模式 二、解释——接受美学理论  1.观众的理解、参与  2.观众接受的期待视野 三、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1.对话理论  2.民间文化与狂欢化 四、观众接受的过程及心理驱动  1.观众接受过程  2.观众心理驱动第五章 影视文化的人文关怀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第七章 国际上几种典型的电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