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韩宝平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9787564623364
- 113017
- 2014年5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G649.2-53
在国家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引导下,新建本科院校已经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在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大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3年11月,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45所新建本科院校457名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和专家汇聚徐州,隆重召开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暨第十三次工作研讨会。会议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韩宝平主编的《新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共收录了参会的89所高校提交的140篇优秀论文,主要内容分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产学研合作、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特色办学经验六个版块。
本书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学习交流建立了平台,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部门以及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老师、学生的参考用书。
人才培养模式
生态文明视野下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略
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本土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财经类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研究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唐山学院为例
地方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培养和实践
——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德州学院协同育人的特色发展之路
分段式的人才培养延伸树在电子信息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研究
复合性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与改革探索
构建具有地方民族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办学经验小结
行业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哈尔滨石油学院为例
基层型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基层型大学社会化人才培养探索
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过程与目标之间的吻合度
——以皖西学院为例
连片扶贫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安康学院为例
论新建地方性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卓越传媒人才培养
——浙江传媒学院的思考与实践
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培养特色,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亮点
——沧州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女性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女子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滨州学院飞行技术专业为例
试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师范类专业为例
围绕生涯规划,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西安翻译学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协同育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一体四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思
新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十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学历(学位)+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以技能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以包豪斯与中央圣马丁课程体系为例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四年不断线”模式初探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巢湖学院为例
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顶层设计初探
——以三明学院为例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及实践
“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德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开放性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着力构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以黄冈师范学院为例
新理念、新模式、新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的PDSIPE教学理论模式构建探索
立足特色求发展
——河北传媒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课程体系建设
大学课程建设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地方高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以周口师范学院为例
基于“一体两翼三驱动”的本科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合肥学院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基于系统论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基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探索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加强职业能力训练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廊坊师范学院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建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析
——以遵义师范学院为例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枣庄学院为例
以职业化取向为目标,构建技术复合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应用型本科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探索与研究
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视阈下的课程体系建构
应用型本科院校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改革
产学研合作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化工学生工程能力
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机制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产学研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合作教育机制初探
地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学研用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水平
——以泰州学院为研究对象
开展校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航运人才
完善体制机制 推进产学研合作
——商丘师范学院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
——以河西学院为例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以三明学院为例
实践教学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食品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地方应用型大学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探析
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思考
基于高素质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开放实验教学体系探索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作用与质量保证
校内实践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黑河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以“援教顶岗”教育实习为依托,构建民族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构建
——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拓展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之探究
中华女子学院全过程进阶式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广电传媒类本科职业能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以四川传媒学院(原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校本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
师资队伍建设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本科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师资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基层型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发展战略的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
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培养具有实践智慧的卓越教师
师资建设: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素质教育中教师角色的素质体现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对学校的影响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校本成长之道
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的协同培养探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特色办学经验
错位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以徐州工程学院办学实践为例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质量观内涵解读
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
创新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促进公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创新内涵建设新举措 实现教育质量新提高
——安阳师范学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大力建设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
大力实施“六大工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管理服务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机制研究
——以新乡学院为例
多措并举纵深发展
——以大专业平台思想和“整合体验式”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引领成都学院教学改革深化发展
发展县域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分析与实践策略
开放办学特色发展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
衡量教学效果的五维考核法研究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探索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重构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
强化应用 服务地方彰显特色
——西安文理学院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全面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师范升本院校转型发展研究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探究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绩效管理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依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培养优秀人才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以学分制管理改革为契机全面建设本科院校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育人综合改革
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发展之路
——服务型教育理念下的万里创业实践
主动适应需求突出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转型中的回归:新建本科院校生态定位的再思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