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1363782
- 105921
- 0043158334-3
- 小16开
- 2012年9月
- 320
- 历史学
- 中国史
- K203
- 文化
- 本专科
现代大学培养具有专门领域知识、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此种功能、目标在所有大学中都得到了体现,天经地义。然而现代社会崇尚竞争,追求效率,大学一旦过分偏重于学生竞争能力的训练。就会忽略普遍文化知识的根基。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专而不通,在将来的社会实践中容易流于浮躁。这在处于持续变革状态中的当代中国大学体系中,也有明显的表现。所以近年来,国內多所高校研讨、尝试为所有学生开设博雅通识性的课程,以期学生能有人文情怀,知识宽博,这是意义深远的。本书就是专门为正在读大学的青年朋友编写的,可以作为教材、教学参考书,也可以当做自修的读物。它的基本内容,是用专题的形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做一个提纲挈领又融会贯通的介绍,以便青年学生,尤其是不拟专修历史学课程的其他各学科的学生,通过不太繁冗的阅读,建立起思考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知识基础,井通过这样的学习,养成对人文历史进行思考的习惯。
为什么要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分别列出来说呢?这三个说法所指的事实其实本来是同一的,就是中华民族以往的总经历。但是当我们说“中国历史”的时候,比较强调这个总经历中一些主题线索中的次序关系,以明其变迁的因果、次第;当我们说“中国文化”的时候,比较强调这个总经历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表现方式;而当我们说“中华文明”的时候,则是强调把这个总经历看做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社会、制度类型,看做人类总的生存和发展经验中一种值得专门了解的大共同体存续传统。所以,中华文明史,其实是把中国历史整体地放到人类文明总经历的背景之前,因而衬托出其最突出特色的中国历史。这门课程,当然要与“世界文明史”一起修习。
一、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进化
二、农业的发生
三、文明初曙时代的手工技艺
四、早期国家与夏王朝
五、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神话传说
第二讲 中华多民族文明的内聚和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精神特质
二、中华文明的内聚性
三、中华文明演进之大势(上)
四、中华文明演进之大势(中)
五、中华文明演进之大势(下)
第三讲 文字符号系统与书籍
一、汉字的起源和刻写方式
二、甲骨文和金文
三、秦汉以后的汉字书体及其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四、中华文明史上的其他文字
五、中国的书籍
第四讲 中华思想文化的古典绽放
一、商周文化环境之大概
二、孔子的古典政治哲学
三、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学说
四、墨家学说表达的平民价值体系
五、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六、士阶层的兴起与百家争鸣
第五讲 秦汉帝制国家体系及其遗产
一、皇权政治
二、贵族和贵族政治
三、郡县制与官僚政治
四、法律形态与中华法系
五、学校、科举与士大夫
第六讲 经济与民生
第七讲 中华各民族的差异、互动与融合
第八讲 家庭、宗族、国家和“天下”
第九讲 两性关系与女性角色
第十讲 儒学的流变
第十一讲 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十二讲 科学发明和创造
第十三讲 手工业技艺的独特成就
第十四讲 文学艺术的形态、成就与特色
第十五讲 军事和军事学
第十六讲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第十七讲 帝制时代的中外交流与互动
第十八讲 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