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作者: 刘明军、王金贵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9787513233538
- 92688
- 0048173840-9
- 2016年7月
- 医学
- 中医学
- R244.15
- 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
- 本科
第一章 小儿推拿学发展简史
一、秦汉时期——小儿推拿的萌芽时期
二、晋唐宋元时期——小儿推拿的奠基时期
三、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形成时期
四、近代现代——小儿推拿的发展时期
第二章 小儿推拿学基本知识
第一节 小儿推拿辨证论治特点
一、病因特点
二、四诊特点
三、辨证特点
四、治疗特点
第二节 小儿推拿治疗概要
一、小儿推拿特点
二、小儿推拿操作顺序
三、小儿推拿适应证与禁忌证
四、小儿推拿注意事项
五、小儿推拿常用介质
第三章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第一节 单式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七、运法
八、捣法
九、拿法
十、擦法
十一、搓法
十二、捻法
十三、刮法
十四、摇法
十五、拍法
十六、按揉法
十七、揉捏法
第二节 复式手法
一、黄蜂人洞
二、揉耳摇头
三、开璇玑
四、按弦搓摩
五、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法
六、二龙戏珠
七、苍龙摆尾
八、凤凰展翅
九、赤凤摇头
十、猿猴摘果
十一、水底捞月
十二、打马过天河
十三、飞经走气
十四、天门人虎口
十五、运土入水
十六、运水人士
十七、总收法
第四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第一节 头面颈项部穴位
一、百会
二、前顶门
三、高骨(耳后高骨)
四、天门(攒竹)
五、坎宫
六、天庭(神庭)
七、天心
八、眉心(印堂)
九、山根
十、准头(鼻准)
十一、太阳
十二、迎香
十三、人中
十四、牙关(颊车)
十五、天柱
十六、桥弓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一、脾经
二、胃经
三、少商
四、肝经
五、心经
六、肺经
七、肾经
八、五经
九、四横纹
十、小横纹
十一、大肠
十二、小肠
十三、肾顶
十四、肾纹
十五、掌小横纹
十六、板门
十七、内劳宫
十八、内八卦
十九、小天心
二十、大横纹
二十一、总筋
二十二、列缺
二十三、三关
二十四、天河水
二十五、六腑
二十六、洪池(曲泽)
二十七、曲池
二十八、十王(十宣)
二十九、老龙
三十、端正
三十一、五指节
三十二、后溪
三十三、二扇门
三十四、二人上马(二马、上马)
三十五、威灵
三十六、精宁
三十七、外劳宫
三十八、虎口(合谷)
三十九、外八卦
四十、一窝风(乙窝风)
四十一、螺蛳骨
四十二、肘肘
四十三、外关
四十四、膊阳池(外间使、支沟)
第三节 胸腹部穴位
一、天突
二、膻中
三、乳根
四、乳旁
五、胁肋
六、中脘
七、腹
八、脐
九、天枢
十、丹田
十一、肚角
第四节 背腰骶部穴位
一、肩井(膊井)
二、大椎(百劳)
三、风门(热府)
四、肺俞
五、脾俞
六、肾俞
七、腰俞(腰眼)
八、七节骨
九、龟尾(长强)
十、脊柱(脊)
第五节 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足膀胱)
二、百虫(血海)
三、膝眼(鬼眼)
四、足三里(三里)
五、前承山(条口)
六、三阴交
七、丰隆
八、太冲
九、委中
十、后承山(承山)
十一、仆参
十二、昆仑(上昆仑)
十三、涌泉
第五章 小儿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发热
第四节 哮喘
第五节 呕吐
第六节 流涎
第七节 便秘
第八节 腹泻
第九节 腹痛
第十节 厌食
第十一节 积滞
附 疳证
第十二节 遗尿
第十三节 惊风
第十四节 夜啼
第十五节 抽动症
第十六节 脑瘫
第十七节 近视
第十八节 鼻炎
第十九节 小儿肌性斜颈
附录
附录一 小儿推拿流派介绍
一、推拿三字经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
二、孙重三推拿流派
三、张汉臣推拿流派
四、小儿捏脊流派
五、海派儿科推拿
六、刘开运推拿流派
附录二 小儿推拿文献选读
一、小儿按摩经(又名保婴神术按摩经)(节选)
二、小儿推拿广意(节选)
三、厘正按摩要术(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