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 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博士文库
作者: 刘力锐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出版社:东北大学
- 东北大学
- 9787551707602
- 76657
- 2014年10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D630.1-39
抗争政治是指诉求者和他们的诉求对象之间偶发的、公共性、集体性、抗争性的互动;而在这些互动中,政府作为诉求的对象、诉求提出者以及第三方的角色被卷入其中。网络政治动员在当前中国的抗争政治中显示出巨大力量,带来了多重的政治效应,因而成为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刘力锐编著的《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东北大学公共管理博士文库》以尚在形成中的抗争政治理论为基础,沿着“动员一行动者一抗争轨迹”的框架,分析了网络政治动员与政府回应之间的互动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日益自由切换
1.1.2 网络政治动员是隐藏于网络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推手
1.1.3 敌对势力的网络政治动员日益猖獗
1.1.4 政府成为了公民抗争的主要诉求对象
1.1.5 政府回应网路政治动员的能力亟待提高
1.2 文献综述
1.2.1 网络政治动员的相关研究
1.2.2 政府回应的相关研究
1.2.3 网络政治动员与政府回应相结合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跨学科研究方法
1.3.4 虚实分析法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1.4.1 本研究的设想、取舍及意义
1.4.2 本研究的理论工具:抗争政治理论
1.4.3 本文的分析框架:走向动态的动员模式
1.5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抗争政治中的网络政治动员
2.1 重新审视政治动员
2.1.1 动员:一种话语修辞的演进
2.1.2 政治动员:三种视界的阐释
2.1.3 中国语境下的政治动员
2.2 网络政治动员的内涵
2.2.1 网络政治动员的性质判定:替代物、新事物、混合物
2.2.2 网络政治动员的概念
2.2.3 网络政治动员的特征
2.3 当代中国抗争政治中的网络政治动员
2.3.1 从争议政治到抗争政治
2.3.2 当前中国的抗争政治:网络群体性事件
2.3.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网络政治动员:一体两面
第3章 网络政治动员的行动者
3.1 权力差序格局中的政治行动者
3.1.1 权力的差序格局
3.1.2 政治行动者的媒体传播策略
3.2 网民距离政治行动者还很远
3.2.1 不断缩小的数字鸿沟: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
3.2.2 网络政治动员行动者的特征
3.2.3 影响行动者卷入网络政治动员的因素
3.3 网络政治动员的杠杆隐喻
3.3.1 网络动员的杠杆作用
3.3.2 少数人的大努力
3.3.3 多数人的小努力
3.4 政府网络政治动员的非对称发展
3.4.1 政府行动者存在路径依赖
3.4.2 政府行动者遭受诸多限制
3.4.3 政府行动者操作策略欠佳
第4章 网络政治动员的虚实转化轨迹
4.1 网络政治动员的虚实转化过程
4.1.1 网络政治动员的启动阶段:实一虚转化
4.1.2 网络政治动员的核心阶段:虚一虚互动
4.1.3 网络政治动员的完成阶段:虚一实转化
4.2 网络政治动员虚实转化的机制
4.2.1 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相互转化
4.2.2 公民和网民的相互转化
4.2.3 政治信息向政治力量的转化
4.3 自发性网络政治动员蓬勃发展的动力
4.3.1 政治动员主体的牵引力
4.3.2 网民政治需求的自驱力
4.3.3 网络信息的催化力
4.3.4 网络环境的支持力
4.4 网络政治动员的趋势
4.4.1 网络政治动员的多元化
4.4.2 网络政治动员的融合化
4.4.3 网络政治动员的不确定性
4.4.4 网络政治动员的国际化
第5章 网络政治动员与政府回应的互动
5.1 网络政治动员政府回应的应然逻辑:效应与价值
5.1.1 我国网络政治动员的快速成长
5.1.2 网络政治动员的政治效应:应回应性价值
5.1.3 网络政治动员的政治效应:可回应性价值
5.2 网络政治动员政府回应的实然逻辑:模式与困境
5.2.1 政府对网络民意无回应
5.2.2 网络民意压力迫使政府被动回应
5.2.3 政府主动征询或回应网络民意
5.2.4 政府回应的困境
5.3 网络政治动员政府回应的博弈
5.3.1 政府与网民的博弈:四要素模型
5.3.2 政府回应存在的典型问题:基于一个案例的考察
第6章 构建政府回应网络政治动员的机制
6.1 政府回应的目标排序
6.1.1 促进公平正义:战略目标
6.1.2 推动制度发展:战役目标
6.1.3 维护社会秩序:战术目标
6.2 政府回应的约束条件
6.2.1 公共利益对政府回应方向的约束
6.2.2 政府职能对政府回应边界的约束
6.2.3 依法行政对政府回应规范的约束
6.2.4 公众期望对政府回应实质的约束
6.3 政府回应的诊断体系设计
6.3.1 当前网络政治动员类型化诊断的进展及缺陷
6.3.2 对西方在线集体行动动员类型化的改造
6.3.3 即时j生诊断式的类型化尝试:一个三级分类模式设想
6.4 政府回应的路径选择
6.4.1 法治路径
6.4.2 技术路径
6.4.3 道德路径
6.4.4 政治路径
6.5 政府回应的支撑体系构筑
6.5.1 理念支撑:政府应树立融合回应的理念
6.5.2 制度支撑:提高政府接纳网络民意的制度化水平
6.5.3 动力支撑:推动网络公民社会的理性成长
6.5.4 内容支撑:厘清网络政治动员背后的真实诉求
6.6 政府回应的具体方法
6.6.1 破立结合,强化对逾越界限网络政治动员的反动员
6.6.2 扼守关节,掐断逾越界限的网络政治动员向现实政治
行动的转化
6.6.3 主动出击,塑造政府在网络虚拟空间的政治权威
第7章 结论
7.1 自下而上的网络政治动员
7.2 自上而下的政府回应
7.3 双十字路口的试错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