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烃配位聚合理论与实践(焦书科)(第二版)
¥48.00定价
作者: 焦书科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29437
- 190900
- 2013年1月
- 本科材料
- 未分类
- 本科材料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以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现、发展和演进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α烯烃、二烯烃和环烯烃的配位聚合理论和聚合方法的发展和现状。
本书共分6章,在第1章概论中,首先对烯烃配位聚合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梗概描述,随后介绍了该领域中常用术语和概念的物理含义及其与配位聚合术语的相关性。还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详细地讨论了研究和生产中常用术语,如催化活性、催化效率、萃取分离、结晶和立构规整度等的物理含义和表征方法,以期对深入理解配位聚合本质和正确使用表征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第2章是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在该章中详细地论述了各类催化剂的发现、发展和演进过程。对重要的催化剂体系如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一是客观地介绍了它们的发现、发展、演进过程和发展标志;二是依据催化剂各组分间的反应推演出各类催化剂高(活性)(长)效化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由这些催化剂合成的聚烯烃结构和物性特征。
第3、4、5、6章分别是α烯烃配位均聚、α烯烃烯烃配位共聚、二烯烃和环烯烃的配位聚合。各章中有关烯烃配位聚合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的论述,是以催化剂的进步为脉络,较系统地讨论了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实验证据、分子描述及其演进过程,并分析了它们的合理性和预见性。还对各类催化剂的结构异同点、聚合机理的完善程度和争论焦点进行了类比评述。
为了便于读者查证和深究,对重要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和理论观点还引用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询和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烯烃聚合和材料加工的科研人员、企业开发和信息研究人员等参考。
本书共分6章,在第1章概论中,首先对烯烃配位聚合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梗概描述,随后介绍了该领域中常用术语和概念的物理含义及其与配位聚合术语的相关性。还从物理化学的角度详细地讨论了研究和生产中常用术语,如催化活性、催化效率、萃取分离、结晶和立构规整度等的物理含义和表征方法,以期对深入理解配位聚合本质和正确使用表征方法奠定科学基础。
第2章是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在该章中详细地论述了各类催化剂的发现、发展和演进过程。对重要的催化剂体系如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一是客观地介绍了它们的发现、发展、演进过程和发展标志;二是依据催化剂各组分间的反应推演出各类催化剂高(活性)(长)效化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由这些催化剂合成的聚烯烃结构和物性特征。
第3、4、5、6章分别是α烯烃配位均聚、α烯烃烯烃配位共聚、二烯烃和环烯烃的配位聚合。各章中有关烯烃配位聚合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的论述,是以催化剂的进步为脉络,较系统地讨论了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实验证据、分子描述及其演进过程,并分析了它们的合理性和预见性。还对各类催化剂的结构异同点、聚合机理的完善程度和争论焦点进行了类比评述。
为了便于读者查证和深究,对重要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和理论观点还引用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供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查询和参考。
本书可作为高分子合成、高分子材料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可供从事烯烃聚合和材料加工的科研人员、企业开发和信息研究人员等参考。
目录
第1章 概论1.1 烯烃配位聚合的性质和特点1.2 适于配位聚合的单体和催化剂1.2.1 单体类型和聚合物结构1.2.2 催化剂类型1.3 α烯烃配位聚合实施方法1.3.1 溶液聚合1.3.2 淤浆聚合1.3.3 本体聚合1.4 与配位聚合相关的术语和概念1.4.1 各种聚合术语的含意及其与配位聚合的相关性1.4.2 与配位聚合相关的物化概念参考文献 第2章 ZieglerNatta催化剂及其演进2.1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发现和性质2.1.1 Ziegler催化剂和Natta催化剂的发现2.1.2 Ziegler和Natta催化剂的性质2.1.3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组分和性质2.2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演进2.2.1 研磨法2.2.2 负载法2.3 茂金属催化剂2.3.1 茂金属催化剂的命名和组成2.3.2 茂金属催化剂的发现和特性2.3.3 茂金属催化剂研发进展2.3.4 工业专用茂金属催化剂举例2.3.5 茂金属催化剂解析和评价2.4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2.4.1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发现2.4.2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组成及其催化α烯烃聚合特征2.4.3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发展参考文献 第3章 α烯烃的配位聚合3.1 乙烯的配位聚合3.1.1 聚乙烯的类型和特性3.1.2 乙烯配位聚合催化剂和聚合方法3.1.3 配位聚合机理和聚合动力学3.2 丙烯的立构规整聚合3.2.1 Ti/Al催化剂体系的优选和演进3.2.2 丙烯配位聚合动力学3.2.3 活性种浓度和活性种结构3.2.4 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α烯烃聚合机理3.3 茂金属催化剂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α烯烃的配位聚合机理3.3.1 茂金属催化剂催化α烯烃聚合机理3.3.2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聚合机理3.3.3 二亚胺Pd(Ⅱ)配合物/Et2O·BAr-4H+催化乙烯/MA共聚机理参考文献 第4章 乙烯烯烃配位共聚4.1 乙烯α烯烃无规共聚及其无规共聚物4.1.1 乙烯丙烯无规共聚与乙丙橡胶4.1.2 乙烯丙烯非共轭二烯无规共聚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4.1.3 乙烯与长链α烯烃的无规共聚与聚烯烃弹性体(POE)4.2 乙烯丙烯嵌段共聚及其嵌段共聚物4.2.1 制备乙丙嵌段共聚物的催化剂和方法4.2.2 乙丙嵌段共聚物的表征和性能4.2.3 乙烯丙烯嵌段共聚反应讨论4.2.4 含等规聚丙烯(itPP)和无规聚丙烯(atPP)的两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4.3 乙丙交替共聚及其交替共聚物4.3.1 催化剂和合成方法4.3.2 交替序列结构的实验证据4.3.3 立构规整乙丙交替共聚物4.3.4 乙丙交替共聚机理4.3.5 乙丙交替共聚的意义4.4 乙烯内烯烃交替共聚4.4.1 乙烯与链状内烯烃(2丁烯)交替共聚及其结晶性共聚物4.4.2 乙烯与环烯烃交替共聚4.5 乙烯与丁二烯交替共聚4.5.1 乙烯与丁二烯交替共聚及其结晶性交替共聚物4.5.2 丙烯与丁二烯交替共聚及其无定形丙丁橡胶4.6 丙烯的活性配位聚合4.6.1 丙烯活性配位聚合的发现4.6.2 影响丙烯活性聚合的因素及配位聚合机理4.6.3 嵌段共聚4.6.4 非典型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α烯烃的活性配位聚合参考文献 第5章 二烯烃配位聚合5.1 概论5.1.1 历史的回顾5.1.2 共轭二烯烃单体及其异构体5.1.3 聚二烯烃的立构5.1.4 聚二烯烃的结构分析5.1.5 二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5.2 二烯烃用ZieglerNatta催化剂聚合5.2.1 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化学描述5.2.2 配位聚合的引发、增长和立构控制5.2.3 ZieglerNatta催化剂催化二烯烃聚合5.3 二烯烃用π烯丙基型催化剂聚合5.3.1 π烯丙基镍系催化剂5.3.2 π烯丙基U系催化剂5.3.3 Ⅷ族过渡金属卤化物催化剂5.4 丁二烯用茂金属催化剂聚合5.5 二烯烃用锂系引发剂聚合5.5.1 立构规整聚二烯烃的合成5.5.2 RLi引发的二烯烃聚合动力学5.5.3 RLi引发的聚二烯烃增长链端结构5.5.4 聚合历程5.6 二烯烃配位聚合实施方法5.6.1 本体聚合5.6.2 溶液聚合参考文献 第6章 环烯烃配位聚合6.1 环烯烃单体6.2 环烯烃的聚合能力和途径6.2.1 环的张力和空间位阻6.2.2 热力学推动力6.2.3 催化剂与聚合反应6.3 传统催化剂及其催化环烯烃开环易位聚合(ROMP)6.3.1 传统催化剂6.3.2 环烯烃的开环易位聚合6.3.3 开环易位聚合机理6.4 Ⅷ族过渡金属催化剂、碳金属卡宾催化剂和金属杂环丁烷类催化剂催化环烯烃ROMP6.4.1 Ⅷ族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环烯烃水相ROMP6.4.2 碳金属卡宾或金属杂环丁烷类催化剂催化环烯或其衍生物的ROMP6.4.3 其他类型ROMP催化剂6.5 易位反应的应用6.5.1 分子内双键发生易位反应6.5.2 分子间双键发生易位反应6.5.3 易位缩聚6.5.4 利用多环单烯或多烯的ROMP制取共轭高分子和侧链液晶聚合物6.6 聚环烯烃的结构和物性6.6.1 聚环烯烃的结构6.6.2 溶液性质6.6.3 固体性质6.7 聚环烯烃橡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