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4年5月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景观生态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科学出版社
  • 9787030406231
  • 1-1
  • 189700
  • 0045159351-1
  • 平装
  • 16开
  • 2014年5月
  • 590
  • 400
  • 理学
  • 生态学
  • Q149
  • 地理学、生态学等
  • 研究生、本科
内容简介
张娜编写的《景观生态学》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系统地介绍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核心概念主要包括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尺度和景观异质性等;理论主要包括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和景观连接度。在原理及其应用方面,对景观斑块、廊道、网络和基质、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景观干扰过程及其与空间格局的关系做重点阐述。在方法及其应用方面,对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做重点阐述,包括尺度分析、景观指数、分形分析、空间统计学方法(如空隙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半方差分析、尺度方差分析和小波分析),其他还包括景观模型。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土壤学、农林科学等专业及相关应用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概述


  1.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1.1.1 景观的定义


    1.1.2 景观生态学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1.2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1.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1.2.2 中国的景观生态学发展


  1.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


    1.3.1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3.2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研究论题


第2章 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


  2.1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


  2.2 景观格局


  2.3 生态过程及生态流


  2.4 尺度


  2.5 景观异质性


    2.5.1 景观生态学与景观异质性


    2.5.2 景观异质性与尺度的关系


    2.5.3 景观异质性的分类


    2.5.4 景观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形式


    2.5.5 景观异质性的形成


第3章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理论


  3.1 等级理论


    3.1.1 等级理论的发展


    3.1.2 等级理论的内容


    3.1.3 等级理论与尺度概念


    3.1.4 等级结构的产生


  3.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3.2.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3.2.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2.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数学模型


    3.2.4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与应用


    3.2.5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局限性


  3.3 复合种群理论


    3.3.1 复合种群理论的概念


    3.3.2 复合种群的类型


    3.3.3 复合种群理论的重要原理


    3.3.4 复合种群模型


    3.3.5 复合种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3.6 复合种群理论的应用


  3.4 渗透理论


    3.4.1 渗透理论的内容


    3.4.2 渗透理论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第4章 景观连接度


  4.1 景观连接度的定义和分类


  4.2 影响景观连接度的因素


  4.3 景观连接度的量度


  4.4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连通性的关系


  4.5 景观连接度与生物保护


  4.6 景观连接度与景观规划和管理


    4.6.1 农林牧业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4.6.2 道路和水路建设


    4.6.3 城市生态规划


第5章 斑块


  5.1 斑块起源和类型


    5.1.1 干扰斑块


    5.1.2 残存斑块


    5.1.3 环境资源斑块


    5.1.4 引进斑块


    5.1.5 再生斑块和短生斑块


  5.2 斑块功能


  5.3 斑块大小


    5.3.1 斑块大小与物种丰富度和物种运动


    5.3.2 斑块大小与能量流和物质流


  5.4 斑块形状、走向和边界形状


    5.4.1 斑块形状与生态流


    5.4.2 斑块走向与生态流


    5.4.3 斑块边界形状与生态流


  5.5 斑块的空间构型和空间相关


第6章 廊道


  6.1 廊道起源和类型


  6.2 廊道功能


  6.3 廊道结构与生态流


    6.3.1 廊道的曲度


    6.3.2 廊道的宽度


    6.3.3 廊道的连接或间断


    6.3.4 廊道内的小环境


  6.4 河流廊道


第7章 网络和基质


  7.1 网络的形成和变化


  7.2 廊道网络


    7.2.1 连接廊道和结点


    7.2.2 整个廊道网络


  7.3 基质的判定


第8章 景观镶嵌体


  8.1 景观组分构型


  8.2 景观镶嵌体中能量、物质和物种运动的机制


    8.2.1 扩散


    8.2.2 物质流


    8.2.3 运动


  8.3 景观镶嵌体中的物种运动


    8.3.1 物种运动的形式与特征


    8.3.2 动物运动


    8.3.3 植物运动


    8.3.4 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与物种运动


  8.4 景观镶嵌体中的物质流


    8.4.1 物质流的形式与特征


    8.4.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空间模型


    8.4.3 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与物质流


第9章 景观干扰过程


  9.1 干扰与干扰体系


    9.1.1 干扰的概念


    9.1.2 干扰的类型


    9.1.3 干扰体系


  9.2 干扰与景观格局


    9.2.1 景观位置对干扰发生的影响


    9.2.2 景观格局对干扰扩散的影响


    9.2.3 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9.3 干扰与景观稳定性


第10章 景观变化与稳定性


  10.1 景观变化


    10.1.1 景观变量的变化


    10.1.2 景观格局总体变化


  10.2 景观稳定性


    10.2.1 景观稳定性的概念


    10.2.2 景观稳定性的尺度问题


    10.2.3 景观稳定性的本质


  10.3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


    lO.3.1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和机制


    10.3.2 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


  10.4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模式


第11章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11.1 尺度分析


    11.1.1 尺度识别


    11.1.2 尺度选择


    11.1.3 尺度效应分析


    11.1.4 尺度推绎


  11.2 景观指数


    11.2.1 景观指数的计算


    11.2.2 景观指数的含义


    11.2.3 景观指数的尺度效应


    11.2.4 景观指数在识别等级结构和特征尺度上的敏感性和有效性


  11.3 分形分析


    11.3.1 分形的概念


    11.3.2 分维数


    11.3.3 分形分析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11.4 空问统计学方法


    11.4.1 空隙度分析


    11.4.2 空间自相关分析


    11.4.3 半方差分析


    11.4.4 尺度方差分析


    11.4.5 小波分析


第12章 景观模型


  12.1 景观模型概述


    12.1.1 模型的定义和作用


    12.1.2 景观模型的主要类型


    12.1.3 生态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12.1.4 使用模型的警讯


  12.2 中性景观模型


    12.2.1 中性景观模型的生成


    12.2.2 中性景观模型的应用


  12.3 空间概率模型


  12.4 元胞自动机模型


  12.5 景观过程模型


    12.5.1 空间生态系统模型


    12.5.2 空间显式斑块动态模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