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广东人民

以下为《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广东人民
  • 9787218095653
  • 187378
  • 2014年9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K295.13
内容简介

  吴滔和佐藤仁史编著的《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的另外一条主线是探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市场的发育机制,以此为基础,尝试对南翔、安亭等市镇的空间历史进程进行初步的复原。早在宋元时期,嘉定附近的沿江沿海地区就已有较为发达的商业,《嘉定县事:14至20世纪初江南地域社会史研究》第一至三章的研究将表明,明代嘉定县境内主要市镇的兴起另有其因。从大的制度背景看,宣德正统间,应天巡抚周忱在苏州府的嘉定、昆山二县推行了折征官布的改革,主要目的虽是为了减轻永乐北迁后苏松地区的漕粮加耗,但间接促发了当地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的转换,并带动起最早的一批棉布交易市场。明代中叶始,江南地区出现的农产商品化、中长距离贸易的兴起和本地市场的发育等诸多新气象,均与此相关。随着万历间嘉定县漕粮实现全部改折,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关系被创造出来。已经习惯植棉的老百姓只能依赖市场,来获取他们所需的谷物和白银,以便缴纳赋税或者满足日常所需,由此棉花和粮食市场亦应运而生。南翔、安亭等即是在这一机制下兴盛起来的诸多棉业市镇中的代表。从表面上看,明中叶江南一些地区种植结构的改变尤其是经济作物的大面积播种,非常符合立足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市场发育理论,但是,一旦将之置于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之下,就会发觉这样的解释过于平面化,缺乏历史的深度,甚至有以逻辑替代过程的嫌疑。通过对南翔、安亭等镇的个案研究可知,从折布到折漕的赋役改革,直接引发了嘉定县商品交换的兴盛和种植结构的改变。梁方仲、寺田隆信等学者将推动明代长距离贸易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归结为贡赋经济,提示我们“经济理性”和“社会分工”等以西方语境为出发点的分析工具绝不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一劳永逸的方法论,更应该从赋役改革和地方社会变化等角度,来揭示明中叶以后江南市场发育的深层次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江南市镇形成的时空过程并非均质或匀速的,清中叶以后逐渐定型的街市布局很可能是在市镇形成一定规模以后的产物。如果结合相关史实和制度背景,将不断“层累”的文献放回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并将“结构—过程”、“经济—社会”等视角和分析手段引入市镇空间研究中,或可尽量“复原”市镇在空间、制度、商贸、文化等多条脉络交互作用下产生、成长的复杂过程,进而突破以往市镇起源研究中区位决定论等单线逻辑的解释模式,重新反思江南市镇起源以及街市布局成型的历史过程。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从折布到折漕


 第一节 官布之始


 第二节 从改折到永折


 第三节 明末永折局面之维持


 第四节 属漕粮?还是地丁?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赋役、水利与“棉业市镇”的兴起


 第一节 归有光之《论三区赋役水利书》


 第二节 两个市镇的兴起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因寺成镇”:南翔镇的聚落历史与空间叙事


 第一节 南翔镇概况与相关文献介绍


 第二节 “自属地名”的出现和聚落格局的奠定


 第三节 南乡成镇,寺据镇中


 第四节 市镇的“内涵式发展”与“因寺成镇”说的出炉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赈饥与县级以下区划的变化


 第一节 入清以前嘉定县区划涵义的变化


 第二节 从分厂事件到分厂传统


 第三节 厂镇关系和乡镇自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夫束”改革与清末民初政争中地方对立局势


 第一节 夫束之构造及其得利者


 第二节 清末地方领导层的“地方战略”与城乡对立


 第三节 民初县议事会运作与民政长选举的纠纷


 第四节 政党组织与地方领导层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县级财政的出现于公款公产的转变


 第一节 清末民初宝山县自治状况与财政收支结构


 第二节 县级财政系统视角下的公款公产


附论·文献研究编


附论一:20世纪初期中国的地方政治与言论——江苏省嘉定县的地方报纸《疁报》简介


 第一节 《疁报》的发行人与读者


 第二节 《疁报》的形式与内容的概要


 第三节 对于地方政治与言论的若干考察


 第四节 小结


附论二:清末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与地域的叙述


 第一节 清末民国所描述的地域像


 第二节 没有被描述的地域社会:以《嘉定县续志》为事例


 第三节 小结:新编地方志的问题


征引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