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个体传统与新视界——吴云龙四胡艺术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43780
  • 187059
  • 2014年10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J632.23-53
内容简介

  苏雅著的《个体传统与新视界--吴云龙四胡艺术研究》将吴云龙及其四胡艺术放置在20世纪以来蒙古族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当中,通过代表人物的研究来展现20世纪四胡艺人及四胡音乐兴衰沉浮的生动图景,通过人生史与艺术史的描述来展现吴云龙的成长过程,探讨当代专业四胡艺术的建构历程及其与传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探讨吴云龙的四胡艺术风格特点,通过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民间与专业等一系列二元关系角度,通过个体来看时代,通过个案来看整个蒙古四胡艺术发展,力求启示后人思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近代历史语境中的东蒙四胡音乐文化


 第一节 地理背景与自然环境


  一 “东蒙”的概念


  二 近代东蒙历史地理背景


 第二节 近代东蒙地区民间音乐的变迁


  一 历史背景


  二 东蒙民间音乐的多元结构


 第三节 胡仁乌力格尔与东蒙四胡音乐的兴起与发展


  一 胡尔奇的崛起与四胡音乐的发展


  二 四胡与卓索图盟胡尔奇


 第四节 近代东蒙四胡的三种形制与四种存承状态


  一 三种形制


  二 四种存承状态


  三 四胡艺人的类型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中的小艺人


 第一节 初涉人生


  一 家族简史


  二 艰涩童年


  三 奶奶的、歌声


 第二节 拜师学艺


  一 初识四胡


  二 启蒙老师连申德


  三 拜师过程


  四 拜师与师徒关系的本质


  五 学艺与施授


  六 学艺的本质


 第三节 流浪与行艺


  一 流浪的小艺人


  二 奈曼王府乐队


  三 小小文工团员


  四 观摩与实践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角色转换


 第一节 从艺人到演员


  一 屯子里的艺人


  二 业余文艺宣传队员


  三 评剧团里一专多能的“杂家”


  四 角色转换——从艺人到演员


  五 社会转型与认同改变


 第二节 在专业领域


  一 “乌兰恰特”的日子


  二 参加培训班


  三 与名家交流


  四 “文化大革命”经历


 第三节 吴云龙演奏技法的形成


  一 连申德的弓法


  二 扎纳的弹奏


  三 策仁钦的演奏韵味


  四 阿兴嘎的指法


  五 孙良的“强弓”与“开弓音头”


  六 图朝鲁的快弓


  七 对传统技法的融会贯通与发展


第四章 从演奏到作曲


 第一节四胡舞台化的时代需要


  一 《白马》初出


  二 《牧马青年》的跃起


  三 《草原骑兵》的英姿


 第二节 吴云龙四胡乐曲


  一 创作作品


  二 乐曲分类


  三传统曲目


 第三节吴云龙四胡乐曲的艺术特征


  一 蒙古族传统音乐为底蕴


  二 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四 旋律的多彩性


  五 吴云龙四胡乐曲价值


第五章 四胡风格与吴云龙“套路”


 第一节 蒙古四胡的区域风格与流派


  一 区域风格


  二 四胡流派


  三 个人风格


 第二节 风格与“套路”


  一 四胡音乐的“口传性”


  二 四胡音乐的“套路”


 第三节 吴云龙“套路”及其比较


  一 民间定调的概念


  二 从吴云龙与孙良、伊丹扎布演奏的《八音》看“套路”


 第四节 吴云龙四胡“套路”与风格特点


  一 吴云龙的四胡套路


  二 吴云龙四胡艺术风格特点


第六章 四胡艺术的传承与教学


 第一节 吴云龙的四胡教学经历


 第二节 吴云龙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一 音乐风格教学理念:强调四胡音乐风格特色的重要性


  二 重视艺术处理教学理念:启发学生掌握音乐灵感


  三 重视实践教学理念:强调丰富学生阅历


  四 示范性教学方法


  五 因材施教教学方法


  六 技术难题各个击破教学方法


  七 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结语


附录一吴云龙年表(简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