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形学实验及课程设计(Visual C++版) /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精选·图形图像与多媒体技术
¥39.50定价
作者: 孔令德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243519
- 1-2
- 180530
- 16开
- 2016年11月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TP317.4
- 计算机
- 本专科、高职高专
内容简介
本书是《计算机图形学基础教程(visualc++版)》(isbn978—7—302—17082—2)教材的配套实验教材,提供了18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和5个课程设计项目,可以满足计算机图形学课堂上机实验和设计周课程设计任务。实验项目编排上由浅人深,通过定义基础类、直线类、变换类、填充类、光照类,最终构造了三维动态光照场景。本书的全部内容都基于mfc框架完成,彩插中展示的所有图形均使用cdc类的setpixel()成员函数绘制,未包含任何图形学库。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的开发过程按照opengl的操作流程编写,易于引导读者从图形学的原理领域进入到应用领域。
本书的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的源代码和实验拓展项目的可执行文件全部提供在笔者的个人网站(http://www.klingde.com/)上,请读者下载后参照源代码学习。通读本书,读者可以轻松掌握柏拉图正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球体、圆环等三维物体的线框模型、表面模型的建模方法。在三维动态光照场景中,可以调整物体表面模型的材质、添加纹理细节,改变视点和光源的位置,完成三维真实感图形的动态绘制。
本书内容全面、案例丰富、注重理实一体化,适合作为本科计算机图形学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教材。本书为源代码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可供计算机图形学爱好者从编程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图形学原理。
本书的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的源代码和实验拓展项目的可执行文件全部提供在笔者的个人网站(http://www.klingde.com/)上,请读者下载后参照源代码学习。通读本书,读者可以轻松掌握柏拉图正多面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球体、圆环等三维物体的线框模型、表面模型的建模方法。在三维动态光照场景中,可以调整物体表面模型的材质、添加纹理细节,改变视点和光源的位置,完成三维真实感图形的动态绘制。
本书内容全面、案例丰富、注重理实一体化,适合作为本科计算机图形学的实验和课程设计教材。本书为源代码提供了详尽的注释,可供计算机图形学爱好者从编程的角度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图形学原理。
目录
第一部分教学实验
实验任务书
实验1绘制金刚石图案
1.1实验目的
1.2实验要求
1.3效果图
1.4实验准备
1.5实验步骤
1.6思考与练习
实验2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段
2.1实验目的
2.2实验要求
2.3效果图
2.4实验准备
2.5实验步骤
2.6思考与练习
实验3交互式绘制多边形
3.1实验目的
3.2实验要求
.3.3效果图
3.4实验准备
3.5实验步骤
3.6思考与练习
实验4二维几何变换
4.1实验目的
4.2实验要求
4.3效果图
4.4实验准备
4.5实验步骤
4.6思考与练习
实验5直线段裁剪
5.1实验目的
5.2实验要求
5.3效果图
5.4实验准备
5.5实验步骤
5.6思考与练习
实验6立方体线框模型正交投影
6.2实验要求
6.3效果图
6.4实验准备
6.5实验步骤
6.6思考与练习
实验7立方体线框模型透视投影
7.1实验目的
7.2实验要求
7.3效果图
7.4实验准备
7.5实验步骤
7.6思考与练习
实验8动态三视图
8.1实验目的
8.2实验要求
8.3效果图
8.4实验准备
8.5实验步骤
8.6思考与练习
实验9动态绘制bezier曲线
9.1实验目的
9.2实验要求
9.3效果图
9.4实验准备
9.5实验步骤
9.6思考与练习
实验10交互式三次b样条曲线
10.1实验目的
10.2实验要求
10.3效果图
10.4实验准备
10.5实验步骤
10.6思考与练习
实验11旋转的koch雪花
11.1实验目的
11.2实验要求
11.3效果图
11.4实验准备
11.5实验步骤
11.6思考与练习
实验12颜色渐变立方体
12.1实验目的
12.2实验要求
12.3效果图
12.4实验准备
12.5实验步骤
12.6思考与练习
实验13地理划分线框球
13.1实验目的
13.2实验要求
13.3效果图
13.4实验准备
13.5实验步骤
13.6思考与练习
实验14交叉条消隐
14.1实验目的
14.2实验要求
14.3效果图
14.4实验准备
14.5实验步骤
14.6思考与练习
实验15立方体光照模型
15.1实验目的
15.2实验要求
15.3效果图
15.4实验准备
15.5实验步骤
15.6思考与练习
实验“球体gouraud光照模型
16.1实验目的
16.2实验要求
16.3效果图
16.4实验准备
16.5实验步骤
16.6思考与练习
实验17球体phong光照模型
17.1实验目的
17.2实验要求
17.3效果图
17.4实验准备
17.5实验步骤
17.6思考与练习
实验18立方体纹理映射
18.1实验目的
18.2实验要求
18.3效果图
18.4实验准备
18.5实验步骤
18.6思考与练习
第二部分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i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
i.1设计目标
i.2设计效果
i.3总体设计
i.4类的设计
i.5视图的设计
i.6结论
课程设计ii递归动态球体演示系统
ii.1设计目标
ii.2设计效果
ii.3总体设计
ii.4类的设计
ii.5视图的设计
ii.6结论
课程设计iii圆环动态纹理演示系统
iii.1设计目标
iii.2设计效果
iii.3总体设计
iii.4类的设计
iii.5视图的设计
iii.6结论
课程设计iv动态光源演示系统
iv.1设计目标
iv.2设计效果
iv.3总体设计
iv.4类的设计
iv.5视图的设计
iv.6结论
课程设计v3ds接口演示系统
v.1设计目标
v.2设计效果
v.3总体设计
v.4类的设计
v.5视图的设计
v.6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任务书
实验1绘制金刚石图案
1.1实验目的
1.2实验要求
1.3效果图
1.4实验准备
1.5实验步骤
1.6思考与练习
实验2绘制任意斜率的直线段
2.1实验目的
2.2实验要求
2.3效果图
2.4实验准备
2.5实验步骤
2.6思考与练习
实验3交互式绘制多边形
3.1实验目的
3.2实验要求
.3.3效果图
3.4实验准备
3.5实验步骤
3.6思考与练习
实验4二维几何变换
4.1实验目的
4.2实验要求
4.3效果图
4.4实验准备
4.5实验步骤
4.6思考与练习
实验5直线段裁剪
5.1实验目的
5.2实验要求
5.3效果图
5.4实验准备
5.5实验步骤
5.6思考与练习
实验6立方体线框模型正交投影
6.2实验要求
6.3效果图
6.4实验准备
6.5实验步骤
6.6思考与练习
实验7立方体线框模型透视投影
7.1实验目的
7.2实验要求
7.3效果图
7.4实验准备
7.5实验步骤
7.6思考与练习
实验8动态三视图
8.1实验目的
8.2实验要求
8.3效果图
8.4实验准备
8.5实验步骤
8.6思考与练习
实验9动态绘制bezier曲线
9.1实验目的
9.2实验要求
9.3效果图
9.4实验准备
9.5实验步骤
9.6思考与练习
实验10交互式三次b样条曲线
10.1实验目的
10.2实验要求
10.3效果图
10.4实验准备
10.5实验步骤
10.6思考与练习
实验11旋转的koch雪花
11.1实验目的
11.2实验要求
11.3效果图
11.4实验准备
11.5实验步骤
11.6思考与练习
实验12颜色渐变立方体
12.1实验目的
12.2实验要求
12.3效果图
12.4实验准备
12.5实验步骤
12.6思考与练习
实验13地理划分线框球
13.1实验目的
13.2实验要求
13.3效果图
13.4实验准备
13.5实验步骤
13.6思考与练习
实验14交叉条消隐
14.1实验目的
14.2实验要求
14.3效果图
14.4实验准备
14.5实验步骤
14.6思考与练习
实验15立方体光照模型
15.1实验目的
15.2实验要求
15.3效果图
15.4实验准备
15.5实验步骤
15.6思考与练习
实验“球体gouraud光照模型
16.1实验目的
16.2实验要求
16.3效果图
16.4实验准备
16.5实验步骤
16.6思考与练习
实验17球体phong光照模型
17.1实验目的
17.2实验要求
17.3效果图
17.4实验准备
17.5实验步骤
17.6思考与练习
实验18立方体纹理映射
18.1实验目的
18.2实验要求
18.3效果图
18.4实验准备
18.5实验步骤
18.6思考与练习
第二部分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i基本图元光栅扫描演示系统
i.1设计目标
i.2设计效果
i.3总体设计
i.4类的设计
i.5视图的设计
i.6结论
课程设计ii递归动态球体演示系统
ii.1设计目标
ii.2设计效果
ii.3总体设计
ii.4类的设计
ii.5视图的设计
ii.6结论
课程设计iii圆环动态纹理演示系统
iii.1设计目标
iii.2设计效果
iii.3总体设计
iii.4类的设计
iii.5视图的设计
iii.6结论
课程设计iv动态光源演示系统
iv.1设计目标
iv.2设计效果
iv.3总体设计
iv.4类的设计
iv.5视图的设计
iv.6结论
课程设计v3ds接口演示系统
v.1设计目标
v.2设计效果
v.3总体设计
v.4类的设计
v.5视图的设计
v.6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