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090756
  • 2版
  • 168263
  • 0043150437-2
  • 平装
  • 大32开
  • 2013年8月
  • 521
  • 468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206.09
  • 文学、艺术美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的文学观察及其演变,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全书共五编,计32章。作者长期从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研究与教学,认真吸取了现有批评史的某些研究成果,在体例安排、内容取舍、观点评价有独到之处,尤其注重对文学内容批评史上的重点部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讨各个不同时期的重要文学内容批评家对批评史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进而总结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下卷18章,论述了从宋、金元、明清到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
目录

第十五章  苏轼和北宋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


  第一节  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1


  第二节  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4


  第三节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1


  第四节  道学家的主理抑情文学观及其影响/26


第十六章  黄庭坚和北宋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31


  第一节  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31


  第二节  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北宋诗话的发展/40


  第三节  北宋的词论和李清照的《论词》/48


第十七章  南宋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52


  第一节  吕本中的“活法”论和朱熹的文道一贯论/52


  第二节  陆游论“功夫在诗外”和杨万里的“去词”、“去意”论/60


  第三节  南宋诗话的繁荣和张戒的《岁寒堂诗话》/68


  第四节  南宋的词论/77


第十八章  严羽《沧浪诗话》和诗禅说的发展/80


  第一节  严羽的生平和思想/80


  第二节  论“别材”、“别趣”/85


  第三节  论“妙悟”/92


  第四节  论“以盛唐为法”/97


第十九章  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103


  第一节  王若虚的“自得”论和“形神”论/103


  第二节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107


  第三节  方回《瀛奎律髓》的“格高”论和“情景合一”论/112


  第四节  张炎论词的“清空”和“意趣”/116


  第五节  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萌芽/118


第四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荥和鼎盛——明清时期


概说/129


第二十章  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产生与发展/131


  第一节  明初的文学思想和高?的《唐诗品汇》/131


  第二节  前后七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36


  第三节  复古高潮中的别派支流/148


第二十一章  阳明心学和明代中后期的文艺新思潮/153


  第一节  王阳明心学和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153


  第二节  李贽的“童心说”/157


  第三节  焦?和汤显祖的“隋真”说/162


  第四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165


  第五节  明代中后期的“神韵”说/175


第二十二章  明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180


  第一节  小说评点的盛行及其文学批评特征/180


  第二节  李贽《忠义水浒传序》及其《水浒》评本的真伪问题/183


  第三节  明代小说批评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193


第二十三章  明代的戏曲理论批评/206


  第一节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206


  第二节  重音律的吴江派和重意趣的临川派之争论/213


  第三节  吕天成的《曲品》和王骥德的《曲律》/217


第二十四章  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223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诗歌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223


  第二节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235


  第三节  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250


第二十五章  金圣叹和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265


  第一节  金圣叹及其对《水浒传》的批评/265


  第二节  金圣叹评点《水浒》在艺术上的贡献/269


  第三节  毛宗岗、张道深和脂砚斋的小说理论批评/280


  第四节  清代对《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批评/293


第二十六章  李渔和清代的戏曲理论批评/300


  第一节  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戏曲文学理论/300


  第二节  清代的其他戏曲理论批评/313


第二十七章  清代前中期的诗词理论/319


  第一节  康熙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朱彝尊的自得说/319


  第二节  王士稹的神韵说/324


  第三节  乾隆时期的文学批评和沈德潜的格调说/335


  第四节  袁枚的性灵说/344


  第五节  纪昀的文学思想/354


  第六节  乾嘉学派的兴起和翁方纲的肌理说/358


  第七节  清代的词论/365


第二十八章  桐城派的文论和章学诚、阮元的文学观/370


  第一节  方苞“清正古雅”的“义法论”/370


  第二节  刘大槐论古文的神气、音节、文字/373


  第三节  姚鼐论义理、考据、词章的统一和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375


  第四节  章学诚和阮元的文学观/381


第五编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西方文艺美学的交汇——近代时期


概说/391


第二十九章  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393


  第一节  近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特点/393


  第二节  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397


  第三节  姚门弟子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403


  第四节  刘熙载的《艺概》/406


第三十章  谭献、陈廷焯、况周颐和近代词论/413


  第一节  常州词派的发展和谭献的《复堂词话》/413


  第二节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416


  第三节  况周颐的《蕙风词话》/422


第三十一章  梁启超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学理论批评/427


  第一节  梁启超和维新派的文学思想/427


  第二节  梁启超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432


  第三节  黄遵宪的“我手写吾口”诗歌理论/436


  第四节  近代的戏剧理论/438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文学理论批评/440


第三十二章  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和《人间词话》/444


  第一节  王国维的生平和文学思想/444


  第二节  《红楼梦评论》和《宋元戏曲史》/447


  第三节  《人间词话》/452


后记/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