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年2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环境影响评价(韩香云)》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74864
  • 164303
  • 2018年2月
  • 本科环境
  • 未分类
  • 本科环境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法律体系、技术方法、技术导则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独立性和整体性。全书共分为17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论1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概念1
一、环境和环境影响评价1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2
三、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3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程3
一、全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立法3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沿革4
第三节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6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6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依据6
三、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13
四、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14
五、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审核认定14
六、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5
思考题16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内容与方法17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17
一、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17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7
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17
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18
五、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19
第二节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20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总体要求20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21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方法22
一、环境影响识别方法22
二、环境影响预测方法23
三、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25
四、网络法27
五、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28
思考题28
第三章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29
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29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29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29
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29
四、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30
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31
六、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33
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3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3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5
三、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39
思考题40
第四章工程分析41
第一节工程分析的作用与原则41
一、工程分析的作用41
二、工程分析的技术原则42
三、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42
第二节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42
一、工程分析的方法42
二、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44
第三节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45
一、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45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46
三、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重点46
思考题47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48
第一节概述48
一、基本概念48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常用标准49
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任务与程序52
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52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52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53
第三节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53
一、常规气象资料的调查内容53
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54
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5
一、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目的与步骤55
二、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内容及预测情景56
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57
四、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8
五、大气环境防护距离59
思考题60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61
第一节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概述61
一、地面水环境评价中水污染源的分类61
二、水环境评价常用标准61
三、地面水环境评价中水质参数的选择62
四、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思路63
五、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63
第二节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与工作程序64
一、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分级64
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66
第三节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67
一、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67
二、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对流和扩散67
三、海水中污染物的混合扩散68
四、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69
五、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71
六、地面水环境影响时期的划分和预测时段72
七、地面水环境和污染源的简化72
八、河流常用数学模式74
九、海域水质预测模式与使用条件76
十、湖泊(水库)水质模式和适用条件76
十一、常用的预测模式中参数的确定方法与模型的选用77
第四节地面水环境影响的评价78
一、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78
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79
思考题80
第七章声环境影响评价81
第一节概述81
一、噪声的定义81
二、噪声和噪声源的分类81
三、噪声污染及其特点82
四、噪声的危害82
第二节噪声评价的物理基础83
一、描述声音的物理量83
二、描述噪声的物理量83
三、噪声的评价量85
四、声级的计算85
第三节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和工作程序86
一、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类别86
二、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时段86
三、声环境影响评价标准86
四、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88
五、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89
第四节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89
一、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89
二、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89
三、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89
第五节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要求90
一、一级评价的基本要求90
二、二级评价的基本要求90
三、三级评价的基本要求91
第六节声环境影响预测91
一、声环境影响预测的基本要求91
二、声环境影响预测的步骤91
三、预测内容92
四、预测方法95
第七节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00
一、评价标准的确定100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100
三、声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101
思考题102
第八章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03
第一节固体废物的来源与特点103
一、固体废物来源103
二、固体废物分类104
三、固体废物特点104
四、固体废物污染物的释放及对环境的影响105
第二节固体废物调查与产生量预测106
一、工程分析106
二、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106
第三节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109
一、环评类型与内容109
二、固体废物环评的特点110
第四节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评价110
一、垃圾填埋场对环境的主要影响110
二、垃圾填埋场选址要求111
三、垃圾填埋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111
第五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环境评价112
一、危险废物鉴别112
二、危险废物贮存容器113
三、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要求114
四、危险废物填埋场的选址要求114
五、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及污染控制标准115
六、焚烧厂选址原则115
第六节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环境评价116
一、贮存、处置场场址选择要求116
二、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项目117
思考题117
第九章生态影响评价118
第一节生态影响评价概述118
一、基本概念118
二、生态影响判定依据119
三、生态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119
四、生态影响识别119
五、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120
第二节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121
一、生态现状调查121
二、生态现状评价122
第三节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122
一、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内容122
二、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122
思考题124
第十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25
第一节概述125
一、地下水基础知识125
二、地下水环境评价概述128
三、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130
第二节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质量评价130
一、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130
二、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32
第三节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132
一、基本要求132
二、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34
第四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136
一、评价原则136
二、评价范围136
三、评价方法136
四、评价要求136
第五节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137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地下水专题137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137
思考题138
第十一章环境风险评价139
第一节概述139
一、基本概念139
二、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与意义140
三、风险评价内容与程序141
四、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142
五、环境风险评价的特点142
第二节环境风险源项分析与事故源强估算143
一、物质危险性识别143
二、事故源项分析143
三、事故源强估算145
第三节风险预测模型与预测内容145
一、风险预测模型145
二、风险预测内容147
第四节风险计算和评价147
一、风险值计算147
二、风险评价原则147
三、风险计算148
四、风险评价149
第五节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149
一、环境风险事件的不确定性149
二、风险源强的概率分布估计149
第六节风险管理150
一、风险防范措施150
二、应急预案150
思考题151
第十二章其他环境影响评价152
第一节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52
一、土壤的主要特征152
二、土壤环境质量及其变异152
三、土壤评价等级划分和工作内容153
四、土壤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154
五、土壤环境影响预测157
六、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58
第二节社会环境影响评价160
一、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60
二、社会环境现状评价161
三、社会环境影响分析评价162
第三节环境影响后评价163
一、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义及法律依据163
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163
思考题163
第十三章清洁生产164
第一节清洁生产概述164
一、清洁生产的定义164
二、清洁生产的内容164
三、清洁生产与环境影响评价165
第二节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167
一、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167
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167
第三节清洁生产评价方法和程序170
一、清洁生产评价方法170
二、清洁生产评价程序171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清洁生产分析的编写要求171
一、编写原则171
二、编写内容172
三、注意事项172
思考题172
第十四章污染防治措施173
第一节水污染防治措施173
一、水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173
二、《水污染防治法》中对水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173
三、常用削减措施175
四、常见工业废水处理方法175
第二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76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176
二、大气污染防治对策178
三、常用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78
第三节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81
一、噪声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18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182
三、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方法183
第四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184
一、《固废法》中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相关要求184
二、建设项目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对策186
三、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方法188
第五节生态保护措施190
一、生态保护措施的基本要求190
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91
第六节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193
一、原则与要求193
二、保护措施与对策193
三、受污含水层的治理194
第七节建设项目排污口设置及规范化管理195
一、污(废)水排放口规范化整治195
二、排气筒(烟囱)规范化整治196
三、固定噪声污染源规范化整治196
四、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所规范化整治197
第八节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197
一、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可行性论证197
二、污染防治措施的经济可行性论证198
思考题199
第十五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与评价200
第一节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概述200
一、环境影响经济评价200
二、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和经济分析201
三、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具体程序202
第二节环境价值的估算方法202
一、环境价值202
二、环境价值评估方法203
第三节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206
一、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的区别206
二、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207
三、敏感性分析209
四、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210
思考题210
第十六章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11
第一节概述211
一、规划的定义211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11
第二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与要求212
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目的212
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212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212
第三节规划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213
一、规划分析的主要内容213
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预测213
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方法214
四、供决策的环境可行规划方案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216
五、关于拟议规划的结论性意见与建议217
六、监测与跟踪评价217
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217
第四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编制218
一、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要求218
二、典型规划所涉及的环境主题218
思考题220
第十七章案例分析221
第一节化工项目案例分析221
一、概述221
二、厂址地区环境概况222
三、工程分析223
四、污染防治措施评述227
五、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论述229
六、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29
七、环境影响预测评价229
八、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230
九、事故风险环境影响分析230
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230
十一、厂址可行性分析231
十二、环境经济损益分析231
十三、公众参与(略)232
十四、结论与建议232
第二节房地产项目环评案例232
一、概述232
二、工程分析234
三、项目区域环境状况239
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分析239
五、声环境影响评价240
六、水体环境影响评价241
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241
八、固体废物影响评价242
九、清洁生产242
十、污染防治对策243
十一、选址合理性和功能布局分析(略)245
十二、公众参与(略)245
十三、评价结论245
第三节公路项目环评案例245
一、概述245
二、工程概况247
三、区域环境概况248
四、社会环境影响评价248
五、声环境影响评价248
六、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分析249
七、水环境现状及影响评价(略)250
八、生态环境现状及影响分析250
九、水土流失影响分析251
十、公众参与(略)252
十一、主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252
十二、环保投资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略)253
十三、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略)253
十四、结论与建议253
参考文献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