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 全国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
作者: 陈红风
出版时间:2007年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9787532384808
- 161510
- 0051157066-5
- 2007年
- 医学
- 中医学
- R26
- 中医、推拿、针灸、中西医结合
- 成人教育
“精编教材”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组织教材编写、出版的经验,是对中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规律探索的体会,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本套教材是以国家教育部新版的教学大纲和国家中医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以突出中医传统和特色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五版)及反映学科发展新成果的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九五”规划教材(六版)为蓝本,充分吸收现有国内外各种版本中、西医教材的合理创新之处。从教材规划到编写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步步强化,重在提高内在质量和精编意识。既体现在精心组织,高度重视,以符合教学规律;又体现在精心编写,在“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教材编写原则下,确保内容精练、完整,概念准确,理论体系完整,知识点结合完备,并有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切合教学实际,结合临床实践,力求“精、新、实”的特点。同时,教材编排新颖,版式紧凑,形式多样,主体层次清晰,类目与章节安排合理、有序,充分体现了清晰性、易读性及和谐性。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史
第二章 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名词术语解释
第一节 中医外科范围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原则
第三节 名词术语解释
第三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致病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四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
第二节 四诊在外科中的应用
第三节 辨阴证阳证
第四节 辨肿、脓、溃疡、皮疹、出血
第五节 辨痛、痒
第六节 辨部位经络
第七节 辨善恶顺逆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第一节 内治法
第二节 外治法
第六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和调护原则
第一节 康复治疗
第二节 一般护理
第三节 饮食护理
下篇 各论
第七章 疮疡
第一节 疖
第二节 疔(附:类丹毒)
第三节 痈
第四节 发
第五节 有头疽
第六节 附骨疽
第七节 流注
第八节 发颐
第九节 丹毒
第十节 走黄与内陷
第十一节 瘰疬
第十二节 流痰
第十三节 褥疮
第十四节 窦道
第八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乳痈(附:乳发)
第二节 粉刺性乳痈
第三节 乳痨
第四节 乳漏
第五节 乳癖
第六节 乳疬
第七节 乳核
第八节 乳衄
第九节 乳岩
第九章 瘿
第一节 气瘿
第二节 肉瘿
第三节 瘿痈
第四节 桥本甲状腺炎
第五节 石瘿
第十章 瘤、岩
第一节 血瘤
第二节 肉瘤
第三节 脂瘤
第四节 筋瘤
第五节 岩(附:石疽)
第十一章 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
第一节 热疮(附:生殖器疱疹)
第二节 蛇串疮
第三节 疣(附:尖锐湿疣)
第四节 黄水疮
第五节 癣
第六节 虫咬皮炎
第七节 疥疮
第八节 日晒疮
第九节 湿疮(附:婴儿湿疮)
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
第十一节 药毒
第十二节 瘾疹
第十三节 猫眼疮
第十四节 葡萄疫
第十五节 瓜藤缠
第十六节 风瘙痒
第十七节 牛皮癣
第十八节 白疙
第十九节 风热疮
第二十节 紫癜风
第二十一节 白驳风
第二十二节 黄褐斑
第二十三节 粉刺
第二十四节 脂溢性皮炎
第二十五节 酒齄鼻
第二十六节 油风
第二十七节 红蝴蝶疮
第二十八节 淋病(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第二十九节 梅毒
第三十节 艾滋病
第十二章 肛肠疾病
第一节 痔(内痔、外痔、混合痔)
第二节 肛隐窝炎
第三节 肛痈
第四节 肛漏
第五节 肛裂
第六节 脱肛
第七节 息肉痔
第八节 锁肛痔
第九节 便秘
第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第一节 子痈
第二节 子痰
第三节 阴茎痰核
第四节 水疝
第五节 尿石症
第六节 男性不育
第七节 早泄
第八节 阳痿
第九节 精浊
第十节 精癃
第十一节 血精
第十四章 周围血管疾病
第一节 臁疮
第二节 青蛇毒
第三节 股肿
第四节 脱疽
第五节 淋巴水肿
第十五章 其他外科疾病
第一节 冻疮
第二节 烧伤(附:特殊类型烧伤)
第三节 毒蛇咬伤(附:猫狗咬伤、毒虫螫伤)
第四节 破伤风
第五节 痛风
第六节 胆石症
第七节 肠痈
附录
研究进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举例
方剂索引
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