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7506374
- 160443
- 0051151496-0
- 2013年11月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I0-03
- 中文
- 本专科
《比较文学教程(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逐一分析了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对学科的核心观念进行了阐释;二是介绍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式;三是介绍了比较批评实践;四是引入了现代理论批评的内容。
前言
第一章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
第一节 世界文学
第二节 比较文学
第三节 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中国化的比较文学定义的价值
第三章 跨学科研究与比较文化
第一节 跨学科研究概述
第二节 文学与艺术
第三节 文学与社会科学
第四节 比较文化
第四章 影响与流传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 流传学的界定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流传影响
第三节 作品的流传影响
第四节 作家的流传影响
第五节 文学形式的流传影响
第六节 文学观念的流传影响
第五章 平行与审美比较的方法
第一节 平行研究总论
第二节 比较叙事学
第三节 阐发研究
第四节 文学思潮流派与风格比较
第六章 比较文类学
第一节 中西文类学的渊源和历史
第二节 比较文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类比较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文类的汇通与缺类研究
第七章 比较阐释学
第一节 比较阐释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比较阐释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 中西阐释学的比较
第四节 阐释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
第八章 比较叙事学
第一节 作为交叉学科的比较叙事学
第二节 比较叙事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比较叙事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比较叙事学:视野与立足点
第九章 比较文学形象学
第一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定名
第二节 研究范围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阶段与方法
第四节 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反思
第五节 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
第六节 图像文化的形象比较
第十章 主题学研究
第一节 主题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主题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常见主题研究
第四节 中国的主题学研究
第十一章 渊源学与接受批评
第一节 渊源学的起源、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 渊源学的主要研究方式
第三节 接受理论的渊源、定义和基本观点
第四节 接受批评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接受批评与比较文学和影响研究的关系
第十二章 比较诗学与世界比较诗学史
第一节 西方文化语境中比较诗学研究的历史
与现状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比较诗学未来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第十三章 诗歌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西诗歌的发展与流变
第二节 中西诗歌的诗学特征
第三节 中西诗歌题材与主题类型比较
第四节 中西诗歌的意象对比分析
第五节 中西诗歌的形式比较
第十四章 戏剧比较研究
第一节 戏剧的源流与沿革
第二节 中西戏剧观念
第三节 戏剧类型与审美形态
第十五章 小说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西小说的观念、渊源与形成过程
第二节 中西小说的诞生及发展
第三节 中西小说主题之比较
第四节 中西小说人物之比较
第十六章 文学思潮与流派的比较
第一节 世界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定义
第二节 “比较文学思潮”的研究阶段
第三节 东方与西方文学思潮的本土化与创造性
第四节 比较视域中的主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第十七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一节 女性主义实践政治与理论缘起
第二节 流派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第三节 主题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题研究
第四节 影响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
第十八章 从结构主义到符号学批评
第一节 结构主义批评述要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 后结构主义的兴起
第四节 符号学的兴起和符号学批评
第十九章 后殖民主义批评
第一节 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
第二节 后殖民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
第二十章 社会历史批评与新历史主义
第一节 比较文学与社会历史批评、新历史主义的关系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历史之维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
第五节 格林布拉特及其批评实践
第二十一章 中国各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概观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范畴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二十二章 翻译研究与译介学
第一节 传统翻译研究:翻译方法与翻译标准
第二节 当代翻译研究: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第三节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
第四节 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