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以下为《新金融新生态(精)(互联网金融的框架分析与创新思考)》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信出版社
  • 9787508650739
  • 153358
  • 2015年5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F832.2
内容简介

  互联网赋予了各行各业无限的生命力,金融更是在互联网浪潮中异军突起,每天都在涌现新的态势,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放异彩。从将钱存人余额宝而非储蓄卡,再到通过招财宝购买理财产品,通过芝麻信用累积信用额度贷款……人们的思维转变了,商业模式转变了,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思维的窠臼,加出了效率,加出了新的生态。《新金融新生态(互联网金融的框架分析与创新思考)(精)》作者霍学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全景式的视角为我们梳理了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和未来。


  互联网金融是技术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结果。技术犹如高效催化剂,点燃了金融的活力,开拓出了一片蓝海。本书认为,互联网也正因为抓住了市场的“长尾”,定位服务大众才打开了亿万市场,实现了弯道超车。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金融发展的必然方向。本书作者作为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专家以及互联网金融浪潮的亲历者,从独特视角剖析金融的本质,解读国内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辅以大量案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多种模式:从国内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生态系统再到国外的Lendin2 club、PavPal……


  传统金融如何加速转型、突破瓶颈不被淘汰?互联网金融如何规避金融风险,真正做到安全、便民、普惠?作者在书中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并创新性地总结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两种金融业态、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五种核心竞争力、六大发展趋势和七个公式。此外,还对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更是将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极具参考价值。它将帮助建立起互联网金融新的分析框架和创新范式。


  “互联网+”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而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国家金融实力与大国崛起密切相关。国家竞争力的世纪转换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强国的地位转换过程,也是金融强国之路的实现过程,更是新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作者认为在产业转型与经济升级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目录

推荐序一 吴晓灵


推荐序二 孔丹


推荐序三 马蔚华


推荐序四 衣锡群


推荐序五 陈龙


前 言 互联网金融是未来大趋势


第一章 一个网络: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底层物质技术结构


 改变与重塑


 金融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演变


 万物互联时代


第二章 三个属性:关系、平台与市场


 互联网的本质属性


 腾讯:关系属性的典型代表


 百度:平台属性的典型代表


 阿里巴巴:市场属性的典型代表


第三章 四维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哲学思考


 互联网金融与哲学思维


 协同论与互联网金融系统


 四维空间的哲学思考


 当社交成为一种新型生产力


第四章 两种金融业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趋势


 金融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两种金融形态的主要差异与各自优势


 未来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融合发展的O2O模式


第五章 七个公式:互联网金融新生态


 公式一:金融=制度+技术+信息


 公式二:互联网金融的四个假说


 公式三:互联网金融形态=移动金融+大数据金融+云端金融


 公式四:互联网金融状态空间=商业模式+生态圈+生态系统


 公式五:互联网金融创新=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标准化+标准问题极致化


 公式六:互联网金融监管=产品登记+信息披露+资金托管


 公式七: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为人民服务


第六章 五种核心竞争力: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与基础


 新常态下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动力


 巨大金融需求下财富效应作用的牵引力


 经济数字化转型中金融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宽松的氛围里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的融合力


 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产业升级的渗透力


第七章 六大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前景


 可视化金融


 可计算金融


 物联网金融


 虚拟金融


 智慧金融


 自金融


第八章 八方共治:建设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


 互联网金融治理的理论内涵


 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的组成与结构


 不完备法律与互联网金融治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治理体系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好的社会与中国梦


 未来金融的载体、平台与内容


 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利于建设好的社会


 互联网金融与中国梦


后 记


互联网金融公式一览表


手 稿


注 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