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出版社:齐鲁

以下为《春秋范儿 春秋时期的人与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齐鲁
  • 9787533331801
  • 148212
  • 2015年1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K225.07
内容简介
著名文史学者郑连根先生*力作,以细腻老辣的笔触超越“民国范儿”,直溯国人精神之源头。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霸业兴衰之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异彩纷呈;思想文化上,既有乱世中必然出现的种种乱象,即所谓的“礼崩乐坏”,亦有思想多元所孕育出的文化新生机、新气象;人物方面,春秋时期既有雄才大略的霸主,亦有腐化堕落的“顽主”;有品德败坏、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亦有丰神可法、高山仰止的圣贤。

本书的特色不在于简单地讲故事,而是通过小视角切入,通过一篇篇有趣的文史随笔,将春秋时期的各个历史侧面进行深入、有趣的解读,意在打通古今,以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来为今天的社会转型提供某种借鉴。它不是单纯地说史,也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以现实的视角去回望春秋史,通过对其时其间历史片段、政治学术人物等的描述与剖析,提炼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来自历史的传承与魅力。著名文史学者郑连根先生*力作,以细腻老辣的笔触超越“民国范儿”,直溯国人精神之源头。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霸业兴衰之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异彩纷呈;思想文化上,既有乱世中必然出现的种种乱象,即所谓的“礼崩乐坏”,亦有思想多元所孕育出的文化新生机、新气象;人物方面,春秋时期既有雄才大略的霸主,亦有腐化堕落的“顽主”;有品德败坏、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亦有丰神可法、高山仰止的圣贤。




本书的特色不在于简单地讲故事,而是通过小视角切入,通过一篇篇有趣的文史随笔,将春秋时期的各个历史侧面进行深入、有趣的解读,意在打通古今,以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来为今天的社会转型提供某种借鉴。它不是单纯地说史,也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以现实的视角去回望春秋史,通过对其时其间历史片段、政治学术人物等的描述与剖析,提炼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来自历史的传承与魅力。











一个人的春秋(代序言)



最早,一年只分两季,春去了就是秋,秋去了春就来。后来才增加了夏和冬,四季交替,历史也有了更多分明的层次,但春秋无可取代。



因为春秋本身就是历史,是时间,亦是人生。



历史有循环,时间有交集,人生有悲欢。然而,不管历史如何反复,时间如何飞逝,人生如何起伏,春还是春,秋依然是秋。春天的花开得多鲜艳,秋天的叶便落得多凄凉。无限衍伸的春秋,被一代代人见证。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竟有一个时期被称为春秋,实在是太贴切又太富有诗情。



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历史时期,那时的人们单纯、质朴、执著、勇敢。那时圣人比庸人自扰,王侯比书生谦恭。那时战争不断,但还不怎么去耍诈,两国交锋参照RPG游戏的回合制,你给我一拳,我踢你一脚,打仗都讲究礼尚往来。那时霸主纷争,可势力再大,也不敢把天子取而代之,连想都不敢想,逢年过节还得过去*进贡,夹着尾巴回来,再昂首挺胸。



那时天下兴亡,用不到匹夫去负责,有贵族们扛着,天塌了贵族个儿高,必须先顶。率土之滨,王臣们也不都是奴才,脊梁骨挺得像根葱,剁碎了拌豆腐也一清二白。



读这么一段历史,不感触也难。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不管是角度还是内容,无法也不用统一。全民写史的年代,从夏商周到明清甚至民国几乎都有一套“那些事儿”,历史成了事儿妈,但是,真正能把历史写精彩的不多,有见识和见地的更是稀有,我深信连根兄是稀有中的一个,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名稀有之人。



要说和连根兄的交情,还要从十年前说起,当时我刚到一家报社工作,在那个单位,他是有名的文人。当时那里聚集了不少这座城市的文人,后来,很多人相继离开,连根兄是其中的一位,我也勉强算一位,因此,回忆起和连根兄的相识,总会产生一些物是人非的喟叹。



第一次和连根兄打交道,是他刚出了一本关于济南本土历史文化的书,我厚着脸皮给他打电话讨要,他很爽快,让我上楼,到他办公室来拿,还在扉页上欣然题词。当时他其实并没有多少样书,也和我毫无交情,如此的欣然应允,令我事后颇为感动。



再后来,由于种种机缘,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没记错的话,不会超过三次。据说连根曾经很能喝酒,但我们吃饭的时候,他似乎已经戒酒了,能喝酒的人一旦戒酒,在酒桌上总显得有点别扭,大家喝完酒之后的酒话,都跟梦话一样,清醒的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所以后来,连根兄很少参加这样的场合,大家在这样的场合,也很难想起连根兄。



但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一旦有人提到连根兄的时候,大家所做的,就是集体点赞。这些赞里,有一部分来自连根的才华;还有一部分,来自连根兄的性情。



连根兄是一个特别纯粹的人,不掺杂质,不趋炎附势,不同流,更不会合污。这么多年,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媒体原本像个大染缸,在染缸之中浸泡了多年,连根毫不变色,直到连根拔出之后,依然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头,即使众人只是装醉,连根依然懒得去装成一副要死的样子。



所以我挺敬重他,将他视为兄弟。在这个年代,不喝酒就能让我说这样的胡话实在具备相当的难度。的确,他不是一个像我这样的俗人,对人间烟火也没有过多迷恋,就是读书、写作,偶尔给神学院上课,是的,神学院,他曾说为神学院上课怎么还能计较酬劳,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里闪着神性的光芒,让我感到深入骨髓的惭愧。



因此,我觉得连根兄写春秋这段历史,就算不占天时地利,也是彻底的人和。更何况,天时地利都比不了人和。是的,连根兄这个人,一直生活在春秋中。



春秋大业,在连根兄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生动。春秋大义,在连根兄的身上闪烁着点点光芒。连根兄写的,是一个人的春秋,也是所有人的春秋。



春秋或不在,春秋亦永存。谨以此文与连根兄共勉。







2014年8月9日



(作者系著名学者、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一春天来了,花开枝头,秋天到了,果实累累,这是自然界的春秋。



春天辛勤播种,秋天喜悦收获,这是农民的春秋。



青年时代博学笃行,晚年岁月安详从容,这是人生的春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在经过一段又一段不同宽窄、不同质地的河床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那些风平浪静,那些惊涛骇浪,那些转折迂回,以及那些温柔的浪花与声响,在经过时间发酵之后,都会成为滋养我们的精神养料。因此,中国人向来就是一个极其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怀(就普遍情况而言,非指全部),不怎么相信来世福报,也不怎么在意末日审判,可是,中国人很在意历史评价。典型的例子就是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中国的仁人志士而言,只要能把自己的“丹心”留在史册,生死完全可以置之度外。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在中国实有“代宗教”的功能——历史的褒贬在中国具有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二是什么人通过何种方式将历史提升到如此重要的高度?



这就不能不提孔子和他的《 春秋 》。“孔子著《 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要知道,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世,能让飞扬跋扈的“乱臣贼子”有所畏惧,这可是周天子和诸侯国国君都做不到的事。当自己的仁政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法实现之际,孔子以儒家宗师特有的情怀,言简意赅地写下了一部历史著作《 春秋 》。孔子通过写史,借“春秋笔法”,寓褒贬于叙述之中,而这种褒贬居然能让“乱臣贼子”有所忌惮,这真是了不起!司马迁说:“夫《 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意思是说,《 春秋 》通过褒贬历史人物,确立了人世间是非善恶的准则——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春秋大义”。因此,“有国者不可以不知《 春秋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 春秋 》”。当国君的不知《 春秋 》,则“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当臣子的不知《 春秋 》,则“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进而,“为人君父而不通《 春秋 》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 春秋 》之义者,必陷篡弒之诛,死罪之名”。孔子亦说:“知我者,其惟《 春秋 》乎!罪我者,其惟《 春秋 》乎!”足见孔子著《 春秋 》之用心良苦。



应该说,孔子通过著《 春秋 》提升了“历史”的含金量,这不仅奠定了国人重视历史的文化传统,也清晰地告诉人们:在富贵荣华之外,在个人的生死之上,还有“大义”存在。在世事无常的红尘之中,在时光无情飞逝的沧桑变迁之中,“大义”比一时一地的荣辱得失更永恒也更重要。三孔子之后,《 春秋 》有了“三传”,即《 公羊传 》、《 穀梁传 》、《 左传 》,三家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注释《 春秋 》。其中,又以《 左传 》最有名,左丘明以编年体的方式,逐年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的历史事件,“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意思是,有了确凿的历史事件做注解,大家就能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春秋大义”了。



左丘明之后,司马迁又横空出世。秦始皇“焚书坑儒”使中国古代文化再次遭受重创,鉴于此,司马迁效法孔子、左丘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写出了《 史记 》。这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巨著。自此,史书有了范例,“二十四史”有了开篇。后世代代修史,中国人的史学文化由此薪火相传,蔚为大观。借着这些史学著作,我们可以知道神州大地在过去的岁月里发生过哪些事情;阅读这些史书,我们可以穿越时间的隧道,神交古人,发怀古之幽思;阅读这些史书,我们可以在时间坐标的烛照下看清脚下的道路和前方的目标。这一点,恰如法国历史学家吕西安·费弗尔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要创造历史,因为在动荡不安的世界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四历史是前人下完的棋局,今人已无法改变棋局本身,但如何解读“古谱”则事关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抉择。重视“古谱”、用心研究“古谱”的人就有可能成为弈林高手,对“古谱”茫然无知或一知半解之人,则容易成为糊涂虫。



今天的中国恰逢社会转型期。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正在经历巨大的调整与转变,比如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比如从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过渡,比如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过渡,等等。在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也在经受痛苦嬗变。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面前,很多人在富裕之后不是变得更淡定从容,反而是变得更加浮躁、焦虑。



其实,中国人不是第一次经历社会转型期。在五千年的历史上,中国人经历过三次大的社会转型期,第一次是春秋战国,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第三次是自鸦片战争直到今天,而且至今尚未完成。这次转型的核心是实现现代化。现代化转型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仅就文化而言,中国文化的整合与新生需要完成两个转变,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和西方文化的本土化转变,前者是“古为今用”,后者是“洋为中用”。这两种转变用官方的话语说就是——“全面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要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我们理应对中国历史上的前两次社会转型给予足够的研究与重视。前几年,我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关注较多,也写过几本关于晚清、民国的书。后来发现,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光研究晚清和民国还远远不够,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两段看似离今天很远的历史依然值得细细研读。于是,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春秋时代。



我的视线在现实社会和历史典籍之间反复穿梭。春秋时代离今天固然遥远,可是,那个转型时期的种种又分明与当下社会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我有时甚至悲观地想,时光虽然过去了两千六七百年,可人们的很多想法依然停留在遥远的历史之中。人性的弱点似乎亘古不变,贪财好色、嫉贤妒能、争强好胜、寡廉鲜耻……春秋时代的人们就为这些弱点付出过血淋淋的代价,今天的人们依然在犯同样的错误。时间变了,舞台布景变了,演员使用的道具也变了,可是,演出的故事大同小异,剧中人物的命运也差不多还是那几种类型。



说春秋时代离今天十分遥远,当然不错,可是,若说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那也说得通。透过时光尘埃所塑造的背景与底色,我们确实可以在“古”与“今”之间架一座桥,让历史告诉今天,昭示未来。五现在可以简单地谈一谈我对春秋时代的印象了。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政治上,自周幽王乱用特权,烽火戏诸侯之后,权力下移的历程便一发而不可收:先是诸侯争夺霸主,周天子的权力被架空;随后,各国诸侯的权力又纷纷转移到卿大夫手中;最后,卿大夫的权力又被家臣窃取,演化成了“陪臣执国命”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权力格局。军事、外交上,诸侯争霸,烽火连绵,征伐和会盟此起彼伏,霸业兴衰之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异彩纷呈;思想文化上,既有乱世中必然出现的种种乱象,即所谓的“礼崩乐坏”,亦有思想多元所孕育出的文化新生机、新气象;人物方面,春秋时期既有雄才大略的霸主,亦有腐化堕落的“顽主”;有品德败坏、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亦有丰神可法、高山仰止的圣贤。



如此复杂的转型时代,不可能用一本书的篇幅就完全说清楚。我采用的方法是,对其他著作已经讲得很到位的内容就略写,对人们熟知的故事也是点到即止,而对人们所不太在意或常常忽略之处,就详细阐发一下。



基于上述考量,本书在结构上既没按时间顺序写,也没按国别史的方式写,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安排。第一部分《 细节与大局 》,我力图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从细节切入,尽可能生动地讲清春秋时代的某种现象或某种氛围,以增加读者对那个时代的感性认识;第二部分《 贤者故事 》,是我向众多春秋贤者的一种致敬,他们生逢“礼崩乐坏”的乱世,但他们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们的德操和智慧足以值得后人学习;第三部分《 走近孔子 》,算是我对孔子的特别礼敬。整个春秋时代的历史读下来,孔子的身影是那个乱世里最让我感动的亮色。“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确实,若春秋时代缺少了孔子和他的教学团队,那么整个春秋史就会黯淡许多,中华民族后来的思想文化史也一定会减色不少。关于孔子,历代的解读已经很多很多,我对孔子致敬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还原”他所生活的历史现场,试图将他从思想符号变成血肉丰满、可亲可敬的人——一个超级音乐发烧友,一名循循善诱的夫子,一位胸怀理想、充满仁爱之心的智者,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第四部分《 霸业兴衰 》,诸侯争霸是春秋史中不可回避的政治、军事主线,霸业兴衰之中,除了生动的故事,还有需要今人认真思考的价值理念。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笃信的时代,也是疑虑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绝望的冬天。”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这段话,适用于法国大革命,亦适用于中国的春秋时期,乃至所有的社会转型期。



最关键的是,古今中外的每一次社会转型,都应成为今人的精神营养,让他们在应对当下生活时多一份历史参照。



我所写的这本《 春秋范儿 》,目的就是要给今人提供一份转型时代的历史参照。多一份历史参照,今天的人们就可能多一分淡定;多一分淡定,就可能少一分焦躁与迷狂。历史不会给今天提供现成的包治百病的药方,但它起码可以充当镇定剂与清凉油,让人清醒一下头脑,定一定神儿。如果有人还能从此书中看出历史对现实的借鉴意义,那我就愈加欢喜,非要合掌念诵“阿弥陀佛”不可了。



最后要说出的依然是感谢。感谢妻子对我的支持。她是这本书中绝大多数文章的第一读者,她对本书的完成功不可没。



感谢齐鲁书社的许允龙先生。此前,他约我写过一本书《 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 》,成为他编辑的《 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中的一册。这本《 春秋范儿 》已是我们的再次合作。我连续写出的两本书都由许先生做编辑,这真是我的幸运!



更要感谢魏新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魏新先生是著名作家、学者、诗人,央视《 百家讲坛 》主讲,他要写书、要写剧本、要录制《 历史有魏道 》(搜狐视频),要做若干电视台的节目嘉宾和主持人,还要应邀做讲座、演讲,其时间之紧张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他竟能为我的一本小书写序,而且还写得那么好,着实让我感激不已、钦佩不已。


显示全部信息
目录

一个人的春秋(代序言)


前言


第一辑 细节与大局


 “春秋范儿”


 春秋时期的民间正能量


 春秋战争中的。致师”插曲


 “蝴蝶效应”在齐鲁


 鲁隐公的象征意义


 “一鼓作气”说曹刿


 与霸主擦肩而过的齐襄公


 齐国国君的两场酒席


 齐景公之叹


 齐景公的病


 两个女人带血色的笑


 鲁桓公炫“鼎”


 神奇的金仆姑


 鲁庄公:好色男的家事引发了国难


 臧文仲何以能“告籴”成功


 鲁惠公。扒灰”考


 鲁文公的外事活动


 鲁文公“赋诗”失礼


 晋景公“病入膏肓”


 鲁昭公知“仪”不知“礼”


 鲁昭公遭驱逐


 “官二代”斗气引发的叛乱


 叔孙豹的风流债


 汶阳之田与大国威信


 齐国的“股权转让”


 三桓专权:鲁国的“管理层收购”


 乱世中的周礼


 “诗言志”:听不懂怪自己没文化


 春秋时期的两性关系


 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今


 每况愈下的“自污”


第二辑 春秋贤者


 介之推的“四项基本原则”


 不替混账领导背黑锅


 晏子为什么要“辞邑”


 宁武子的智与愚


 “圣之和者”柳下惠


 师旷直谏与奴才化官员


 公共治理中的臧武仲逻辑


 樊姬:楚庄王的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


 里革定律:国王被杀是他自己的错


 敬姜:“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董狐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叔孙豹为何反对季武子扩军


 孟献子的廉政宣言


 叔向为什么“贺贫”


 季札的耳朵


 颜回的境界


 子贡怎样救鲁国


 子路的“弹剑而歌”


 子羔出逃


 是是非非说冉有


第三辑 走近孔子


 孔子姓什么


 孔子的财富观


 孔子办私学


 孔子为什么替鲁昭公“隐恶”


 孔子如何跟阳货玩“太极”


 孔子为什么对卫灵公既褒又贬


 孔子为什么要去见南子


 齐景公与孔子:纠结与错位


 孔子与鲁定公


 孔子与鲁哀公


 孔子与季氏三代


 孔子蒙难记


 孔子为什么反对厚葬颜回


 孔子晚年的幸福生活


第四辑 霸业兴衰


 郑庄公的家事


 许国的?战后重建”


 周天子中箭了


 齐桓公的“普世介值”


 齐桓公“攘夷”


 齐桓公晚年的悲剧


 为宋襄公正名


 晋文公的称霸之路


 秦穆公的功与过


 楚庄王“问鼎”:霸主的嚣张与敬畏


 楚庄王论“战争七德”


 弭兵会盟:春秋时期的和平运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