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水资源与环境分册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系列教材
作者: 马传明,周建伟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出版社: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9787562534549
- 146478
- 2014年6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P622
马传明、周建伟编著的这本《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教程--水资源与环境分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秭归产学研基地野外实践教学系列教材)》分三篇编写。第一篇为水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三峡实习的教学实施方案;第二篇为实习区背景,全面地阐述了水文与环境类专业实习区——三峡秭归县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地质概况、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地质环境问题等;第三篇为水资源与环境类专业三峡实习的具体教学内容。
本书体系合理、内容充实、深入浅出、实用性强,可供高等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地质方向)等相关专业的师生在三峡(秭归)地区开展专业实习时使用和参考。
第一篇 专业实习教学方案
第一章 专业实习教学方案
第一节 实习目的
第二节 教学过程安排
第三节 师资力量配备
第四节 教学组织与实施
第五节 教学管理
一、对教师的要求
二、对学生的要求
第二篇 专业实习区背景
第二章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位置范围
二、地形地貌
三、气象水文
四、自然资源
第二节 社会经济发展
一、社会发展概况
二、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节 人类活动特征
一、农林经济活动
二、工程建设活动
第三章 地质条件
第一节 地层岩性
一、崆岭群
二、南华系
三、震旦系
四、寒武系
五、奥陶系
六、志留系
七、泥盆系
八、石炭系
九、二叠系
十、三叠系
十一、侏罗系
十二、白垩系
十三、第四系
第二节 岩浆岩
一、侵入岩
二、脉岩
第三节 变质岩
一、区域变质岩
二、混合岩
三、其他岩石
第四节 地质构造
一、地质构造背景
二、地质构造特征
第五节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一、新构造运动
二、地震
第四章 水文地质条件
第一节 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一、含水岩层(组)
二、相对隔水岩层(组)
第二节 地下水的赋存类型
一、松散岩类孔隙水
二、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三、结晶岩类裂隙水
四、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
第三节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一、地下水的补给
二、地下水的径流
三、地下水的排泄
第五章 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第一节 缓变性地质环境问题
一、水土流失
二、水土污染
第二节 急变性地质环境问题
一、水库诱发地震
二、地质灾害
第三篇 专业实习教学内容
第六章 准备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准备
第二节 物质准备
一、实习和学习用品
二、生活用品
第三节 业务准备
一、教师备课
二、学生预习
三、室内准备
四、野外踏勘
第七章 基础地质路线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目的
第二节 教学内容
教学路线一 泗溪黄陵岩体一震旦系地层及其岩性调查
教学路线二 兰陵溪一肖家湾黄陵岩体一寒武系地层及其岩性调查
教学路线三 肖家湾一郭家坝寒武系一志留系地层及其岩性调查
教学路线四 肖家湾一九畹溪口一周坪地质构造调查
教学路线五 客运码头岩体风化现象调查
教学路线六 泗溪河流地貌和沉积物调查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学要求
第八章 水环地质路线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目的
第二节 教学内容
教学路线七 凤凰山裂隙水调查
教学路线八 泗溪岩溶水调查
教学路线九 长岭地区水的开发利用调查
教学路线十 张家冲小流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调查
教学路线十一 高家溪岩溶地质与棺材山危岩体调查
教学路线十二 链子崖危岩体和新滩滑坡调查
教学路线十三 金缸城卫生垃圾填埋场环境地质调查
教学路线十四 月亮包金矿环境地质调查
教学路线十五 三峡水库枢纽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教学路线十六 现场简易试验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学要求
第九章 专题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目的
第二节 教学内容
专题一 茅坪溪流域(孔隙水区)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专题二 高家溪上游雾道河地区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评价
专题三 实习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化学特征分析与评价
专题四 泗溪一茅坪河水化学特征分析与评价
专题五 张家冲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调查及评价
专题六 长岭地区水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调查与评价
专题七 泗溪水库工程的地质环境安全与调查评价
专题八 叉角溪小流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专题九 郭家坝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学要求
第十章 整理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目的
第二节 教学内容
第三节 教学方法
第四节 教学要求
第十一章 总结阶段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成果汇报
第二节 成绩评定
第三节 教学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及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