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新经济地理学新发展--溢出效应空间相关性与要素流动》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9787514154016
  • 143030
  • 2014年12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F119.9
内容简介
  新经济地理学虽然仅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声名鹊起。新经济地理学试图把空间要素纳入到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运动规律和机制,并通过这种规律与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经济增长在空间上的非连续性和非单调性,并以这种非连续过程解释区际经济发展差异。新经济地理学系统地引进了一般经济理论和模型分析思想,冲破了原经济地理学从经验认识问题的实证主义传统。然而,到目前为止新经济地理学的大多数模型,探讨了导致产业集聚的市场外部性,认为集聚力主要来源于消费者和产业之间联系的金融外部性,忽略了知识外部性和信息溢出等其他所有可能的集聚力。这似乎存在一种误解,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关注范围过于狭隘,像旧贸易理论一样忽略了很多现实情况,这意味着新经济地理学建立的模型和关注的问题主要限制在市场外部性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然而,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在经济学理论的现代分析工具的基础上,从而,它的研究框架是开放的,可以进一步的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与内生增长理论的交叉结合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核心,将新经济地理学与内生增长理论紧密结合起来,本书以空间相关性这样一个特征事实为切入点,以此为逻辑桥梁来联通内生经济地理均衡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理论关联,理解技术溢出、空间相关性与经济地理均衡的关系,力图解释要素流动、技术溢出、负外部性、技术吸收能力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指导。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从传统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


  1.1.1 传统区位理论与产业空间分布


  1.1.2 新经济地理学与产业空间分布


 1.2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结论与评析


  1.2.1 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思想


  1.2.2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结论


  1.2.3 新经济地理学评析


 1.3 新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溢出效应、空间相关性与要素流动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1.5 本书的研究视角、思路与内容


第2章 要素流动、产业空间演化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


 2.1 模型的建立及短期均衡分析


  2.1.1 基本假设与消费均衡


  2.1.2 生产均衡


  2.1.3 市场份额


 2.2 长期均衡分析


  2.2.1 长期均衡的条件


  2.2.2 实际工资差异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关系


  2.2.3 作用力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关系


  2.2.4 nn曲线图解结果分析


  2.2.5 持续点与突破点分析


  2.2.6 战斧图解


  2.2.7 驼峰状聚集租金


 2.3 本章结论


第3章 技术溢出、要素流动与经济地理均衡


 3.1 模型的建立及短期均衡分析


  3.1.1 消费均衡


  3.1.2 生产均衡


  3.1.3 市场规模的决定


 3.2 长期均衡分析


 3.3 产业空间分布与收入变化


 3.4 本章结论


第4章 地理空间技术溢出、环境污染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


 4.1 模型的建立及短期均衡分析


  4.1.1 消费均衡


  4.1.2 生产均衡


  4.1.3 市场规模的决定


 4.2 长期均衡分析


  4.2.1 对称均衡与中心一外围结构下的长期增长


  4.2.2 长期内部均衡区位


  4.2.3 突破点、持续点与产业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4.3 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4.3.1 突破点小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4.3.2 突破点大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4.3.3 突破点等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4.4 本章结论


第5章 城市空间成本、双技术溢出与环境污染


 5.1 模型的建立及短期均衡分析


  5.1.1 消费均衡


  5.1.2 生产均衡


  5.1.3 市场规模的决定


 5.2 长期均衡分析


  5.2.1 对称均衡与中心一外围结构下的长期增长


  5.2.2 长期内部均衡区位


  5.2.3 突破点、持续点与产业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5.3 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5.3.1 突破点小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5.3.2 突破点大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5.3.3 突破点等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5.4 区域福利变化的动态分析


 5.5 本章结论


第6章 知识创新与扩散、地区间技术吸收效应与环境污染


 6.1 模型的建立及短期均衡分析


  6.1.1 消费者行为


  6.1.2 生产者行为


  6.1.3 知识创新部门行为


  6.1.4 市场规模与EE曲线


 6.2 长期均衡与产业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6.2.1 长期均衡与nn曲线


  6.2.2 nn曲线、EE曲线变动与产业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6.2.3 突破点、持续点与产业空间结构的稳定性


 6.3 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6.3.1 突破点小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6.3.2 突破点大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6.3.3 突破点等于持续点:贸易自由度与产业空间均衡


 6.4 区域福利变化的分析


 6.5 本章结论


第7章 空间相关性、企业效益与我国地区资本流动


 7.1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7.1.1 消费均衡


  7.1.2 生产均衡


  7.1.3 空间相关性


  7.1.4 理论模型结论与计量模型建立


 7.2 实证分析


  7.2.1 数据的来源


  7.2.2 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2.3 空间相关性分析


  7.2.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2.5 企业利润率与资本流动悖论


 7.3 本章结论


第8章 空间异质、空间依赖与我国地区工资变动


 8.1 理论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8.1.1 效用函数分析及消费均衡


  8.1.2 生产均衡与空间工资结构方程


  8.1.3 空间相关性


  8.1.4 理论模型结论与计量模型建立


 8.2 实证分析


  8.2.1 数据的来源


  8.2.2 变量说明与地区工资统计分析


  8.2.3 地区工资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8.2.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8.3 本章结论


第9章 边界效应、国内市场一体化与区域壁垒


 9.1 模型建立与分析


  9.1.1 消费者及其均衡


  9.1.2 生产者及其均衡


  9.1.3 模型修正与计量模型建立


 9.2 实证分析


  9.2.1 数据来源及其描述性统计


  9.2.2 我国边界效应的估计及其区域差异


  9.2.3 我国边界效应的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9.3 本章结论


第10章 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