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以下为《专利标准化的法律规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9787513028790
  • 140999
  • 2014年8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D923.429
内容简介

  法律上如何妥善处理专利标准化引发的纷争?如何应对“专利标准化”丛林?由顾金焰所著的《专利标准化的法律规制》意在探寻专利标准化“中国困境”的解决之道。中国以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不同于自由竞争经济形成的以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面对专利标准化以及世界知识产权体制的不断演变的形势,是选择亦步亦趋还是遏制战略?本书提出法律规范论,探索中国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的新策略。

目录

第一章 引论:专利标准化的“中国问题”


 一、研讨背景:“专利标准化的中国困境”


  (一)专利标准化的司法困境与理论缺失


  (二)国际贸易中标准与专利的冲突与协调


  (三)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视野里的专利与标准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专利与标准的界定与分类


  (二)专利与标准的关系


  (三)标准中的专利政策


  (四)专利标准化的反垄断规制


 五、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专利标准化行为: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下的新分类


 一、专利标准化概述


  (一)专利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标准化


  (二)作为法律规制对象的专利标准化行为


 二、专利标准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专利发展视角:从技术到专利


  (二)标准发展视角:与专利无关到融合专利、整合专利


  (三)国际贸易发展的视角:贸易全球化的影响


 三、专利标准化行为总体分析


  (一)专利标准化行为分类


  (二)专利标准化的利益相关主体


  (三)专利标准化行为的程序


  (四)专利标准化的具体形式


 四、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行为


  (一)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的主体


  (二)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的形成原因


  (三)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的特点


 五、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行为


  (一)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的主体


  (二)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的形成原因


  (三)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行为的特点


 六、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与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比较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专利标准化的法律规制现状:“法律规范”与“自律规则”


 一、概述


 二、专利标准化的相关法律规范


  (一)中国相关法律规范


  (二)外国相关法律规范


  (三)国际法律相关规范


 三、标准化组织的自律规范


  (一)中国标准组织的专利标准化自律规范(以AVS为例)


  (二)国外标准组织的专利标准化自律规范


 四、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相关案例研讨


  (一)中国专利标准化有关的案例


  (二)国外专利标准化有关的案例


第四章 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的理论研讨:梳理与质疑


 一、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的现有理论


  (一)概述


  (二)权利自由论


  (三)反垄断论


  (四)利益平衡论


  (五)其他理论


 二、专利标准化行为的法律规制现有理论评论


  (一)现有理论的合理性


  (二)现有理论存在的不足


 三、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的新选择:法律规范论


  (一)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考虑的三种因素:技术、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


  (二)法律规范论的提出:专利标准化行为本身已经


  超出专利权的正当范围


  (三)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需要法律规范


  (四)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也需要法律规范


第五章 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的战略与措施:“亦步亦趋”还是“因地制宜”


 一、概述


 二、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战略:“鼓励”亦或“遏制”


  (一)专利标准化战略与法律规范论


  (二)法律规制新战略:遏制还是鼓励


 三、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原则


  (一)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二)专利披露与公示原则


  (三)免费许可与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结合的原则


 四、行政主导的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


  (一)法律责任


  (二)信息披露


  (三)分级规制


 五、市场主导的专利标准化法律规制


  (一)信息披露


  (二)专利许可的法律规制


 六、法律规范新措施的国际协调


  (一)法律规范论是否违反WTO及其TRIPS协议


  (二)法律规范论与制度创新


第六章 结论:专利标准化的制度创新


 一、研究内容总结


 二、基本观点


 三、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  录


参考文献


致谢与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