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新编基础心理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811014211
  • 135850
  • 0051150492-0
  • 平装
  • 16开
  • 2010年1月
  • 教育学
  • 心理学
  • H152
  • 师范各专业
  • 本专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心理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的新作,具体内容涉及心理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法,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语言与思维等认知过程,动机与情绪,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等。书中介绍了心理科学近年来的新进展以及所积累的新知识,并就一些重点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为人们了解当代心理科学的整体概貌提供了有价值的学习和阅读材料。
本书可作为心学、教育学专业以及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本科和大专学生学习基础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教学和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参考,又能作为对心理学感只趣的广大读者的自学用书。
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


    二、心理学的性质/5


    三、心理学的研究目标/6


  第二节 心理学的发展及其主要观点/8


    一、心理学的源流/8


    二、心理学的主要观点/10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4


    四、现代心理学的门类/16


    五、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8


  第三节 心理学的方法/20


    一、心理学的研究过程/20


    二、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22


  第四节 心理学的应用/26


    一、心理学应用的一般步骤/26


    二、心理学在教育与教学中的应用/28


第二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32


  第一节 心理的种系发生/33


    一、心理的起源/33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34


    三、人类心理的产生/39


  第二节 个体心理发展的制约因素/40


    一、生物因素/41


    二、社会环境因素/44


    三、个体实践因素/49


  第三节 意识/52


    一、意识、自我意识和无意识/52


    二、意识的功能/54


  【附录】意识与心理/56


第三章 注意◆60


  第一节 注意概述/61


    一、注意的概念/61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62


    三、注意的功能/63


    四、注意的外部表现/64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65


    一、无意注意/65


    二、有意注意/66


    三、有意后注意/68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68


    一、注意的广度/68


    二、注意的紧张度/69


    三、注意的稳定性/70


    四、注意的分配/72


    五、注意的转移/73


  第四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5


    一、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75


    二、利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76


    三、利用有意后注意规律组织教学/77


    四、注意品质在教学中的运用/77


    五、各种注意的相互转化与课堂教学/78


    【附录】注意的最佳状态/79


第四章 感知觉◆83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83


    一、感知觉的概念/83


    二、感觉的种类/85


    三、知觉的种类/87


  第二节 感受性及其变化/89


    一、感受性及其测量/89


    二、感受性的变化/91


  第三节 知觉的基本特性/93


    一、知觉的选择性/93


    二、知觉的组织性/94


    三、知觉的理解性/96


    四、知觉的恒常性/97


  第四节 常见的感知现象/98


    一、色盲与色弱/98


    二、暗适应/100


    三、错觉/102


    四、听觉告警/103


    【附录】视敏度/105


第五章 记忆◆108


  第一节 记忆概述/109


    一、记忆的概念/109


    二、记忆类型/111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113


  第二节 感觉记忆/115


    一、感觉记忆的概念/115


    二、感觉记忆的发现/116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117


  第三节 短时记忆/117


    一、短时记忆的概念/117


    二、短时记忆的发现/117


    三、短时记忆的特征/118


  第四节 长时记忆/120


    一、长时记忆的概念/120


    二、长时记忆的习得/121


    三、长时记忆的存储/123


    四、长时记忆的提取/126


    五、长时记忆的遗忘/128


  第五节 记忆在学习中的应用/130


    一、感觉记忆重在集中注意/130


    二、短时记忆充分运用组块和复述/131


    三、长时记忆的多种策略/131


    【附录】记忆也会“说谎”/134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139


  第一节 思维概述/140


    一、思维的概念/140


    二、思维的心智操作/142


  第二节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44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144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146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49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53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153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54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55


  第四节 想象/157


    一、想象的概述/157


    二、想象的种类/158


    三、想象的品质及其培养/160


第七章 情绪◆164


  第一节 情绪概述/165


    一、情绪的概念/165


    二、情绪的变化/167


    三、情绪的功能/167


    四、情绪与文化/168


    五、情绪与认知/170


  第二节 情绪的种类/170


    一、基本情绪/170


    二、与他人有关的情绪/174


    三、与自我有关的情绪/175


    四、情绪状态/175


    五、情绪与情感/178


  第三节 情绪与个体发展/180


    一、情绪与身体健康/180


    二、情绪与人际交往/181


    三、情绪与学习/183


  第四节 常见情绪问题分析与健康情绪培养/184


    一、常见情绪问题分析/184


    二、健康情绪的培养——兼谈情商/188


第八章 需要和动机◆192


  第一节 需  要/193


    一、需要的概念/193


    二、需要的种类/194


    三、重要的需要理论/194


  第二节 动  机/199


    一、动机的概念/199


    二、动机与行为效率/200


    三、动机的种类/201


    四、成就动机/202


    五、成功与失败的归因/204


  第三节 学习动机/207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207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208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210


    【附录】运用动机理论来改善教学和学习/213


第九章 智力与智力开发◆217


  第一节 智力概述/218


    一、智力的概念/218


    二、智力研究的新理论/220


    三、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224


  第二节 智力测验/226


    一、智力测验概述/226


    二、科学运用智力测验/229


  第三节 智力开发/231


    一、智力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31


    二、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233


    三、智力开发的基本方法与途径/235


第十章 人格◆240


  第一节 人格概述/241


    一、人格的概念/241


    二、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241


  第二节 气质与性格/243


    一、气质/243


    二、性格/247


    三、人格、气质与性格/249


  第三节 人格理论/250


    一、人格特质理论/251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253


    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258


  第四节 人格评估/259


    一、自陈量表法/259


    二、投射测验/261


    三、谈话法/263


    四、自然实验法/263


    【附录】“大五”人格因素模型/263


第十一章 学与教的心理◆267


  第一节 学习心理/268


    一、学习心理概述/268


    二、学习的主要理论/269


    三、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273


  第二节 教学心理/276


    一、教学心理概述/276


    二、教学心理的主要理论/277


    三、教学设计与策略/279


    四、适应个别差异的教学/283


  第三节 课堂管理心理/285


    一、课堂气氛的创设/285


    二、课堂纪律的维持/289


第十二章 学校社会心理◆296


  第一节 人际交往/297


    一、人际交往概述/297


    二、师生交往/299


    三、交往能力的培养与交往障碍分析/302


  第二节 人际关系/305


    一、人际关系概述/305


    二、师生关系/308


  第三节 学校群体心理/313


    一、群体与群体规范/313


    二、班集体的凝聚力/316


    三、学校中的非正式群体/318


第十三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教育◆322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健康概述/323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323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与特点/325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327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表现/329


    一、情绪障碍/330


    二、行为障碍/331


    三、人际交往障碍/332


    四、人格障碍/333


    五、学习障碍/334


    六、心身疾病/336


  第三节 青少年心理教育/337


    一、心理教育的目标/337


    二、心理教育的形式/338


    三、心理教育的内容/338


    四、心理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