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环境监测(李光浩)》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9787122148391
  • 133234
  • 2018年1月
  • 本科环境
  • 未分类
  • 本科环境
  • 本科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为10章,内容主要包括水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土壤与固体废物污染监测、生物与生态监测、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自动监测与遥测遥感技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实验等,突出了环境监测的核心内容和体系,既注重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环境监测工作方法的综合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态、环境化学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监测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绪论1.1环境监测的目的、内容与类型1.1.1环境监测1.1.2环境监测目的1.1.3环境监测类型1.1.4环境监测的原则与特点1.2环境标准1.3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内容1.3.1环境监测体系1.3.2环境监测站监测内容与基本设备配置1.4环境监测结果的表示方法思考题与习题第2章水环境监测2.1水污染监测的概述2.1.1水污染2.1.2水质监测2.1.3水质监测分析方法2.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2.2.1水质监测方案设计思路2.2.2地表水采样布点方案2.2.3地下水采样布点方案2.2.4水污染源采样布点方案2.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2.3.1水样类型2.3.2水样采集2.3.3水样保存2.3.4水样预处理2.4水质物理性质监测2.4.1水温2.4.2色度、浊度、透明度2.4.3残渣2.4.4矿化度与电导率2.4.5酸碱度与pH值2.5金属污染物监测2.5.1原子吸收法(AAS)2.5.2分光光度法(SP)2.5.3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2.5.4其他金属化合物测定方法2.6非金属污染物监测2.6.1氰化物2.6.2氟化物2.6.3硫化物2.6.4氯化物2.7营养盐——氮、磷化合物监测2.7.1含氮化合物2.7.2含磷化合物2.8有机污染物监测2.8.1挥发酚2.8.2油类污染物2.8.3痕量有机物2.9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测定2.9.1溶解氧(DO)2.9.2化学需氧量(COD)2.9.3生化需氧量(BOD)2.9.4总需氧量(TOD)与总有机碳(TOC)2.9.5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比较思考题与习题第3章空气和废气监测3.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3.1.1大气、空气和空气污染3.1.2空气污染源3.1.3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3.1.4空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3.1.5空气中污染物浓度表示方法与气体体积换算3.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3.2.1调研及相关资料收集3.2.2监测项目的确定3.2.3监测站(点)的布设3.2.4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3.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3.3.1直接采样法3.3.2富集(浓缩)采样法3.3.3空气采样系统3.3.4采样效率3.4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3.4.1二氧化硫的测定3.4.2氮氧化物的测定3.4.3一氧化碳的测定3.4.4臭氧3.4.5氟化物的测定3.4.6硫酸盐化速率测定3.4.7汞的测定3.4.8总烃的测定3.4.9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甲醛的测定3.5颗粒物的测定3.5.1降尘量的测定3.5.2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3.6降水监测3.6.1采样点的布设3.6.2样品的采集3.6.3降水组分的测定3.7污染源监测3.7.1固定污染源的监测3.7.2流动污染源监测思考题与习题第4章噪声监测4.1噪声污染4.1.1声波、声音与噪声4.1.2噪声分类4.1.3噪声污染4.2声音强度的度量和计算4.2.1声音强度4.2.2声音度量4.2.3噪声叠加4.3噪声评价4.3.1噪声主观评价4.3.2声级评价4.3.3噪声频谱4.4噪声测量4.4.1噪声监测仪器4.4.2噪声监测方法4.5噪声标准思考题与习题第5章土壤与固体废物监测5.1土壤污染监测5.1.1土壤的基本组成、分类及其污染5.1.2土壤背景值及土壤质量标准5.1.3土壤监测方案的制定5.1.4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5.1.5土壤样品的预处理5.1.6土壤污染物的测定5.2固体废物监测5.2.1固体废物概述5.2.2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5.2.3危险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5.2.4生活垃圾的监测5.2.5有害物质的毒理学试验思考题与习题第6章生物与生态监测6.1概述6.1.1生物监测6.1.2生态监测6.1.3监测与评价6.2水污染的生物监测6.2.1生物群落监测方法6.2.2生物测试法6.2.3细菌学检验法6.3大气污染生物监测6.3.1利用植物监测6.3.2利用微生物监测6.4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6.4.1土壤污染的类型6.4.2污染土壤的生物监测6.5生物污染监测6.5.1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6.5.2生物样品的预处理6.5.3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6.6生态监测6.6.1生态监测的类型及内容6.6.2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监测指标6.6.3生态监测方法6.7生物与生态监测的发展思考题与习题第7章环境放射性监测7.1基础知识7.1.1放射性7.1.2照射量和剂量7.2环境中的放射性7.2.1放射性污染的特点7.2.2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7.2.3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分布7.2.4放射性污染的危害7.3放射性防护标准7.3.1我国《放射防护规定》中的部分标准7.3.2其他国家和机构发布的有关环境放射性标准7.4放射性测量实验室和检测仪器7.4.1放射性测量实验室7.4.2放射性检测仪器7.5放射性监测7.5.1监测对象及内容7.5.2放射性探测器的类型和原理7.5.3放射性监测方法思考题与习题第8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8.1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8.2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8.2.1实验室认可8.2.2实验室计量认证8.2.3实验室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区别8.3环境监测实验室基本条件8.3.1实验用水8.3.2试剂与试液8.3.3实验室的环境条件8.3.4实验室管理8.4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8.4.1数据的误差和偏差8.4.2数据的总体、样本和平均数8.4.3数据的正态分布8.5监测数据的修约与取舍8.5.1数据修约8.5.2可疑数据取舍8.6监测结果的表达与检验8.6.1监测结果的表达方式8.6.2均数置信区间和“t”值8.6.3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8.7数据的相关性和线性回归8.7.1相关性和直线回归方程8.7.2相关系数及其检验8.8实验室质量保证8.8.1分析检测结果的评价8.8.2实验室内质量控制8.9实验室间质量控制8.9.1实验室质量考核8.9.2实验室误差测验8.10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8.10.1标准分析方法8.10.2监测实验室间的协作试验8.11环境标准物质8.11.1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8.11.2标准物质的制备和定值8.12环境监测管理8.12.1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和原则8.12.2监测的档案文件管理8.13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8.13.1质量保证检查单8.13.2环境质量图思考题与习题第9章自动监测与遥测遥感技术9.1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9.1.1系统的组成及功能9.1.2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9.1.3监测分析方法9.1.4二氧化硫自动监测仪9.1.5氮氧化物监测仪9.1.6一氧化碳监测仪9.1.7可吸入颗粒物(PM10、飘尘)监测仪9.2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9.2.1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9.2.2子站布设及监测项目9.2.3水体污染连续自动监测仪器9.3水质污染监测船9.4遥感监测技术9.4.1摄影遥感技术9.4.2红外扫描遥测技术9.4.3相关光谱遥测技术9.4.4激光雷达遥测技术9.5用3S技术研究全球环境问题9.6现场应急监测及其监测发展9.6.1现场应急监测9.6.2监测发展思考题与习题195实验实验一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实验二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实验三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实验四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实验五环境噪声与交通噪声监测实验六水的色度和浊度的测定实验七天然水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实验八水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实验九水中溶解氧与生物需氧量的测定实验十废水中挥发酚的测定实验十一水中氨氮的测定实验十二水中铬离子的测定实验十三水中铜、锌的测定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