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犯罪羞耻与重整》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9787565315855
  • 130550
  • 2014年7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D917
内容简介

  约翰·布雷思韦特的这本《犯罪羞耻与重整》为恢复性司法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从犯罪学、社会学的视角。在反思总结犯罪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重整羞耻理论,即将羞耻区分为烙印化的羞耻与重整性的羞耻:前者给犯罪人贴上越轨者的标签。使其被正常的社会生活所抛弃而逐渐认同越轨者的身份,从而将犯罪人推向犯罪亚文化而继续实施犯罪;后者在施以羞耻的同时保持尊重与关爱。并通过宽恕的言行或消除越轨身份的仪式将犯罪人重新整合到守法公民或体面公民的社群中去,从而使其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不再继续犯罪。因而,重整性的羞耻对于犯罪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应当通过提倡重整性的羞耻、反对烙印化的羞耻来降低犯罪率。之后,作者又对重整性羞耻理论进行了多方面的检验,并运用该理论对白领犯罪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本书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理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司法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均有裨益,值得研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犯罪学理论将去向何方


 一、趋向一种一般性的理论


 二、作为犯罪原因的犯罪学


 三、人的能动性与犯罪学理论


 四、重整羞耻理论的初步介绍


第二章 犯罪学的主流传统理论:标签理论、亚文化理论、控制理论、机会理论及学习理论


 一、标签理论


 二、亚文化理论


 三、控制理论


 四、机会理论


 五、学习理论


 六、关于共识


第三章 犯罪学理论需要解释的事实


 一、十三个发现


 二、主流犯罪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些发现


第四章 犯罪处理过程的家庭模式:重整性羞耻


 一、导言


 二、家庭模式


 三、什么是羞耻


 四、羞耻与惩罚的分离


 五、日本的重整性羞耻


 六、羞耻与亚文化


第五章 羞耻为何及如何发挥作用


 一、有关威慑的文献


 二、超越威慑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良知与羞耻


 三、流言蜚语的过程


 四、犯罪之“课程表”


 五、社会化过程中断所带来的问题


 六、结论


第六章 有利于重整性羞耻之社会条件


 一、相关比较研究


 二、定义“社群主义”


 三、社群主义与羞耻


 四、社群主义与重新整合


 五、相互依赖的影响因素


 六、文化同质性


 七、结论


第七章 重整羞耻理论之总结


 一、图示


 二、关键词


 三、重整羞耻理论的简要总结


 四、生态学的错误


 五、重整羞耻理论解释犯罪问题的能力


 六、犯罪学理论的转轨


第八章 重整羞耻理论之检验


 一、民族志学的研究


 二、历史学的研究


 三、调查研究


 四、基于官方统计数据的宏观社会学研究


 五、实验性研究方案


 六、结论


第九章 重整性羞耻与白领犯罪


 一、导言


 二、公众宣传对于公司犯罪人的影响I_


 三、烙印化与亚文化的形成


 四、自律与惩罚的家庭模式


 五、社群主义


 六、迄今为止的结论


 七、控制单位犯罪的一些启示


第十章 羞耻与好的社会


 一、导言


 二、重新认识人的能动性


 三、斯坦利·科恩的困境


 四、羞耻与不公正


 五、悔改的作用


 六、超越宽容与理解


 七、超越个人主义


 八、对家庭与其他机构间社会化过程中断的连接


 九、对刑事司法政策的启示


 十、对警察的启示


 十一、结论:重整性羞耻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