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验》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9787302436959
  • 1-1
  • 102469
  • 0045178204-9
  • 平装
  • 16开
  • 2016年8月
  • 529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TP393-33
  • 计算机
  • 本科
内容简介
张建忠、徐敬东编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验》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全书共16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讨论有线和无线局域网的理论知识和组网方法,讲述TCP/IP互联网的概念和主要的应用、服务类型,介绍网络安全和网络接入等主要技术。本书强调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内容的结合,因此在大部分章节设置实验和实践内容。相关的实验内容涵盖了组网方法、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络数据包捕获、路由器程序设计、网络接入等。通过学习本书内容,读者不但能够深入了解网络原理和网络协议的相关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网络培训或工程人员自学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1.1.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件


    1.1.2  物理网络与互联网络


  1.2  存储转发与包交换


  1.3  协议与分层


    1.3.1  协议的基本概念


    1.3.2  网络的层次结构


  1.4  ISOOSI参考模型


    1.4.1  ISO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1.4.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


    1.4.3  数据的封装与传递


  1.5  TCPIP体系结构


    1.5.1  TCPIP体系结构的层次划分


    1.5.2  TCPIP体系结构中各层的功能


    1.5.3  TCPIP中的协议栈


  练习与思考


第2章  以太网原理与组网技术


  2.1  共享式以太网的原理


    2.1.1  以太网中的数据帧


    2.1.2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2.2  以太网的传输介质


  2.3  以太网的相关标准


  2.4  组网所需的器件和设备


    2.4.1  10Mbps以太网集线器


    2.4.2  10Mbps网络接口卡


    2.4.3  10Mbps以太网中的非屏蔽


  双绞线


  2.5  双绞线以太网的组网.5.1  单一集线器结构


    2.5.2  多集线器级联结构


  2.6  实验: 组建简单的以太网


    2.6.1  设备、器件及测量工具的准备和安装


    2.6.2  网络连通性测试


    2.6.3  集线器级联


  练习与思考


第3章  交换与虚拟局域网


  3.1  交换式以太网的提出


    3.1.1  共享式以太网存在的问题


    3.1.2  交换的提出


  3.2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3.2.1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过程


    3.2.2  数据转发方式


    3.2.3  地址学习


    3.2.4  通信过滤


    3.2.5  生成树协议


  3.3  虚拟局域网VLAN


    3.3.1  共享式以太网与VLAN


    3.3.2  VLAN的划分方法


    3.3.3  IEEE 802.1  Q协议与VLAN数据流


  的处理过程


    3.3.4  VLAN的优点


  3.4  实验: 交换式以太网组网和VLAN配置


    3.4.1  交换式以太网的组网


    3.4.2  以太网交换机的配置


    3.4.3  配置VLAN


  练习与思考


第4章  无线局域网组网技术


  4.1  无线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1.1  无线传输与有线传输的区别


    4.1.2  无线传输技术


    4.1.3  无线局域网的信道


  4.2  IEEE 802.1  1体系结构


    4.2.1  基本服务集和扩展服务集


    4.2.2  关联与加入


  4.3  介质控制访问方法和帧结构


    4.3.1  CSMACA


    4.3.2  IEEE 802.1  1帧格式


  4.4  无线局域网的相关标准与设备


    4.4.1  技术标准


    4.4.2  组网所需的器件和设备


  4.5  实验: 动手组装简单的自组无线局域网


    4.5.1  设备、器件的准备和安装


    4.5.2  网络软件的安装和配置


    4.5.3  无线网络的连通性测试


  练习与思考


第5章  互联网与IP协议


  5.1  互联网


  5.2  网络互联解决方案


    5.2.1  面向连接的解决方案


    5.2.2  面向非连接的解决方案


  5.3  IP协议与IP层服务


    5.3.1  IP互联网的工作机理


    5.3.2  IP层服务


    5.3.3  IP互联网的特点


  练习与思考


第6章  IP数据报


  6.1  IP数据报的格式


  6.2  IP封装、分片与重组


    6.2.1  MTU与分片


    6.2.2  重组


    6.2.3  分片控制


  6.3  IP数据报选项


  6.4  差错与控制报文


    6.4.1  ICMP差错控制


    6.4.2  ICMP控制报文


    6.4.3  ICMP请求应答报文对


  6.5  实验: IP数据报捕获与分析


    6.5.1  实验环境


    6.5.2  利用WinPcap捕获数据包


    6.5.3  IP数据报捕获与分析实验指导


  练习与思考


第7章  IP地址与ARP协议


  7.1  IP地址的作用


  7.2  IP地址的组成


    7.2.1  IP地址的层次结构


    7.2.2  IP地址的分类


    7.2.3  IP地址的直观表示法


  7.3  特殊的IP地址形式


    7.3.1  网络地址


    7.3.2  广播地址


    7.3.3  回送地址


  7.4  编址实例


  7.5  子网编址


    7.5.1  子网编址方法


    7.5.2  子网地址和子网广播地址


    7.5.3  子网表示法


    7.5.4  无类别IP编址——子网编址的


  延伸


  7.6  地址解析协议ARP


    7.6.1  ARP协议的基本思想


    7.6.2  ARP协议的改进


    7.6.3  完整的ARP工作过程


    7.6.4  ARP数据的封装和报文格式


  7.7  实验: 获取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


  关系


    7.7.1  实验环境


    7.7.2  利用命令获取IP地址与MAC地址的


  映射关系


    7.7.3  通过编程获取IP地址与MAC地址的


  映射关系


  练习与思考


第8章  路由器与路由选择


  8.1  路由选择


    8.1.1  表驱动IP选路


    8.1.2  标准路由选择算法


    8.1.3  无类别域间路由——标准路由选择算


  法的扩充


    8.1.4  IP数据报传输与处理过程


  8.2  路由表的建立与刷新


    8.2.1  静态路由


    8.2.2  动态路由


  8.3  路由选择协议


    8.3.1  RIP协议与向量距离算法


    8.3.2  OSPF协议与链路状态算法


  8.4  部署和选择路由协议


  8.5  实验: 路由配置及简单路由程序的设计


    8.5.1  实验环境的选择


    8.5.2  路由配置


    8.5.3  简单的路由程序设计


  练习与思考


第9章  IPv6


  9.1  IPv6的新特征


  9.2  IPv6地址


    9.2.1  IPv6地址表示法


    9.2.2  IPv6地址类型


  9.3  IPv6数据报


    9.3.1  IPv6的基本头


    9.3.2  IPv6扩展头


  9.4  IPv6差错与控制报文


    9.4.1  多播侦听者发现


    9.4.2  邻居发现


  9.5  地址自动配置与路由选择


    9.5.1  地址自动配置


    9.5.2  路由选择


  9.6  实验: 配置IPv6


    9.6.1  IPv6地址的配置命令


    9.6.2  显示IPv6地址


    9.6.3  链路本地地址


    9.6.4  配置IPv6


  练习与思考


第10章  TCP与UDP


    10.1  端对端通信


    10.2  传输控制协议TCP


    10.2.1  TCP提供的服务


    10.2.2  TCP报文段格式


    10.2.3  TCP的可靠性实现


    10.2.4  TCP的缓冲、流控与窗口


    10.2.5  TCP连接与端口


    10.3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0.4  实验: 端口的应用——网络地址转换


    10.4.1  使用网络地址转换的目的


    10.4.2  NAT的主要技术类型


    10.4.3  配置网络地址转换服务器


  练习与思考


第11章  应用程序交互模型


  11.1  客户服务器模型


    11.1.1  客户服务器的概念


    11.1.2  客户与服务器的特性


    11.1.3  标识一个特定的服务


    11.1.4  服务器对并发请求的响应


  11.2  对等计算模型


    11.2.1  对等计算的概念


    11.2.2  对等网络的分类


    11.2.3  对等计算模型的特点


    11.2.4  对等计算模型的主要应用


  11.3  实验: 编写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程序


    11.3.1  网络编程界面socket


    11.3.2  利用CAsyncSocket编制网络应用


  程序


    11.3.3  简单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实验


  指导


  练习与思考


第12章  域名系统


  12.1  互联网的命名机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