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下为《光绪朝灾荒与社会研究》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787516148969
  • 81995
  • 2014年11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X432-09
内容简介

  张高臣编著的《光绪朝灾荒与社会研究》首先对光绪朝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次、空间和时间分布、破坏强度等展开统计分析,以达到对光绪朝灾况的宏观认知。其次对光绪朝荒政举措、荒政效果及荒政实施的制度性缺陷展开分析,得出光绪朝政府荒政渐趋颓废的结论,而这种颓废,客观上又为近代“义赈”的兴起提供了发展空间。再次分析光绪朝灾荒的社会影响。最后对光绪年间各政治派别的灾荒观展开比较分析。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光绪朝灾荒与社会研究的学术回顾


  一 灾荒史研究的阶段性发展


  二 光绪朝灾荒与社会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本书的目标


 第二节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和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框架


  三 创新点


第一章 光绪朝(1875-1908)灾况概览


 第一节 光绪朝自然灾害的种类和频次


  一 自然灾害种类多


  二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


 第二节 光绪朝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第三节 光绪朝自然灾害的破坏强度


第二章 光绪朝荒政的制度运作及发展困境


 第一节 清代“荒政”简介


  一 备荒


  二 救荒和恢复生产


 第二节 光绪朝荒政举措及其社会影响


  一 光绪朝荒政举措及效果


  二 光绪朝荒政的制度性缺陷


 第三节 光绪朝荒政失控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


  一 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政治权力日渐衰微


  二 国家财政匮乏


  三 吏治严重腐败


第三章 光绪朝救荒机制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近代义赈的兴起与发展


  一 义赈的缘起


  二 近代义赈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义赈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 官赈不力客观上为近代义赈的兴起让出了活动空间


  二 传统慈善机构慈善活动的传承


  三 近代东南地缘共同体的形成——近代义赈兴起的支点


  四 西方传教士对华赈灾活动的影响和刺激


  五 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参与


  六 近代传播媒介的出现


 第三节 近代义赈对传统民间赈济的超越


  一 募捐和赈济范围的差异性


  二 技术手段的差异性


  三 赈灾地位的差异性


  四 赈灾性质的差异性


  五 组织形式的差异性


  六 工作程序的差异性


  七 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八 救济理念的差异性


 第四节 近代义赈对传统救荒机制的制度性冲击


  一 近代义赈的社会效果


  二 近代义赈对传统救荒机制的冲击


  三 近代义赈的经验启示和局限性


第四章 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危机


 第一节 光绪朝自然灾害与人口变迁


  一 光绪朝自然灾害与人口的增减


  二 光绪朝自然灾害与流民潮


  三 光绪朝自然灾害对人口结构和灾民素质的影响


 第二节 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经济


  一 使封建国家的财政愈显拮据


  二 光绪朝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的严重破坏


  三 光绪朝自然灾害对商业贸易的影响


 第三节 光绪朝自然灾害与社会冲突


  一 光绪朝因灾引发的社会冲突概况


  二 光绪朝因灾引发的社会冲突类型


第五章 光绪朝各政治派别灾荒观探析


 第一节 “天象示警”的传统灾异观的延续


 第二节 清流派“重本”、“恤民”的灾荒观


  一 清流派关于灾因的认识


  二 清流派关于防灾救荒的务实性建议


 第三节 洋务派“师夷”特色浓厚的灾荒观


  一 洋务思想家对传统灾异观的批判


  二 洋务派对于中国灾荒成因的认识


  三 洋务派关于防灾救荒的荒政主张


 第四节 戊戌维新派“维新”特征突出的灾荒观


  一 维新派关于中国灾荒成因的揭示


  二 戊戌维新派对于解决中国灾荒问题的思考


 第五节 “标本兼治”——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灾荒观


  一 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近代中国灾因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 资产阶级革命派关于祛灾除荒的远见卓识


  三 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灾荒观的简单评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