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1999年12月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哲学发现引论》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7560210023
  • 81878
  • 1999年12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B
内容简介

  与科学发现问题的研究相比较,“哲学发现”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空场”。本书以哲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以科学发现问题的研究成果为参照,通过比较综合、个案分析等方法,对“哲学发现”这一全新课题进行了初步探究,力图为填补哲学研究的这一“空场”作一必需而有益的理论准备。


  许玉乾编著的《哲学发现引论》共分八部分:


  导言部分提出和探讨了“哲学发现”概念的“合法性”及其长期为哲学研究所“遗漏”的原因问题。作者认为,哲学研究作为主体的一种理论探索活动,必然将“发现”设定于自身的目的结构之中。哲学发现问题之所以长期未能进入哲学家的研究视野,一方面是由哲学的反思特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则根源于国际范围的“反哲学”思潮。


  第一章主要是对一般发现系统作哲学分析,并在对发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为哲学发现在发现“家族”中定位。作者认为,哲学发现不是日常理解中的实物发现。从其形式看,属于理论发现,就其内容而言又可归属意义发现,而根据发现主体对发现结果的意识程度,又多属非意向性发现。


  第二章从哲学的显定义思想出发,阐明了哲学问题的性质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进而揭示了哲学发现的本质。作者认为,哲学产生于问题,复归于问题,留下的也永远是问题,而哲学启迪思维、提供或展示思维方式的功能,也正是通过哲学问题的提出和相对性解决而实现的。哲学的答案或结论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哲学问题生成的催化剂。只有与既存哲学问题相关并孕生新的哲学问题的哲学论点或理论,方能成为真正的哲学论点和理论,也才能够步入哲学发现的行列。因此,哲学发现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的发现,同时也是发现主体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精神领悟。每一个哲学发现都意味着一个精神境界的跃迁。


  第三章通过与科学发现相比较,阐析了哲学发现的几个主要特征,即:个体性、增殖性、相关并存性、历史性与永恒性的统一及非实用性。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哲学发现中的主体创造问题。作者认为,正确理解哲学发现中的创造因素,对于深刻把握哲学发现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正确理解的基本结论便是:一切哲学发现都包含着主体创造因素,但并非一切哲学创造都可以成为哲学发现。哲学发现中的创造既有主观性,又是“以客观性为内在尺度”的。


  第五章在否证一般理论发现逻辑的基础上,对哲学发现逻辑的可能性,进行了历史和理论的否证。作者认为,哲学发现是一个创造性的精神领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步骤或环节都渗透着浓厚的非理性因素,因而根本无法从中发现可以导致新发现的“逻辑模式”。缺乏创造性地按照某种所谓发现的“逻辑”,去机械地处理新的问题境况,哲学家是永远无法进入“发现”的可能性空间的。每一新的哲学发现不是重复而恰恰是批判、改造,甚至抛弃先前发现“模式”的结果。


  第六章从哲学思维的特点和哲学发现的历史背景出发,系统探讨了哲学发现的主客观条件,着重分析了哲学家的认识旨趣、个人气质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哲学发现的制约和影响。


  第七章研讨的重心是哲学发现的社会认同与科学发现社会认同的区别。作者认为,两者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双方对理解之依赖程度的不同。其次是认同范围的不同。此外,该章还探讨了哲学发现社会认同的环节以及哲学发现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问题。作者将发表、评价、同行认可、大众传播看作是哲学发现社会认同的主要环节,并认为评价这一环节,不仅有主观性,而且可以具有客观性。


  本书作为系统探讨哲学发现这一全新课题的引论性著作,其意义主要在于提出问题,启人思考,而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结论。因此,无论本书的各种结论如何,它都将有助于深化哲学发现的研究,从而也有助于推动哲学的发展。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发现的哲学分析


 第一节 发现系统的要素分析


 第二节 一般发现之分类


 第三节 发现与发明


 第四节 发现与证明


第二章 哲学发现的本质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与显定义


 第二节 哲学问题的性质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哲学发现的本质


 第四节 哲学发现与哲学进步


 第五节 哲学发现与科学发现的相关性


第三章 哲学发现的特征阐析


 第一节 哲学发现的个体性


 第二节 哲学发现的增殖性


 第三节 哲学发现的并存现象


 第四节 哲学发现的历史性与永恒性的统一


 第五节 哲学发现的非实用性


第四章 哲学发现中的创造


 第一节 一般认识的创造性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创造与无效创造


 第三节 哲学发现中的理论创造


 第四节 哲学发现中的约定因素


第五章 哲学发现逻辑是否存在


 第一节 对理论发现逻辑可能性的否证


 第二节 对几种理论发现模式的否证


 第三节 哲学方法的不定性


 第四节 对哲学发现逻辑的否证


 第五节 哲学发现中的理性与非理性


第六章 哲学发现的主客观条件


 第一节 主体思维能力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作为最高抽象思维的哲学思维


 第三节 影响哲学发现的主体因素


 第四节 制约哲学发现的客观环境因素


第七章 哲学发现的社会认同与评价


 第一节 哲学发现之社会认同的内涵


 第二节 哲学的党性特点及其对哲学发现的作用


 第三节 哲学发现的认同与理解之关系


 第四节 哲学发现的社会认同环节


 第五节 哲学发现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