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作者: 郑洪新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9787513234351
- 80827
- 0048173801-1
- 2016年7月
- 医学
- 中医学
- R2-0
- 中医
- 本科
郑洪新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新世纪第4版第10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以“求源澄流、正本归真、继承创新”为宗旨,充分吸收同类各版教材的精华;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充分吸纳成熟度较高的新观点、新方法,开拓知识视野;注重中医学思维方法的导入,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中医学理论的认知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规范专业名词术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等表述保持一致;注重与后续课程衔接,尽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注重与临床实践结合,充分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适应时代发展和临床章践的需求。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气—元论
一、气的哲学概念与气—元论
二、气—元论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概述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髓
三、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生成、贮藏和施泄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变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三、人体之神的功能
四、人体之神的分类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名称
二、奇经八脉的走向和分布特点
三、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四、奇经八脉各自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经别、经筋、皮部、别络
一、十二经别
二、十二经筋
三、十二皮部
四、十五别络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一、体质的概念与特点
二、体质的构成要素与评价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
一、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二、体质的形成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体质的基本分类及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体质与养生
二、体质与病因
三、体质与病机
四、体质与辨证论治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第二节 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失度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四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诸虫
三、毒邪
四、药邪
五、医过
六、先天病因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的失常
四、津液失常
第三节 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四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第八章 养生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养生
一、养生的概念与衰老机制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三、愈后防复
第三节 治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和脏腑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七、三因制宜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