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形态与设计元素构成 / 新世纪现代工业设计系列精品教材
作者: 吴晓莉
出版时间:2014年6月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9787564147532
- 77547
- 0051155265-5
- 16开
- 2014年6月
- 艺术学
- 设计学
- TB472.2
- 工业设计
- 本科
1 绪论
1.1 如何设计产品的形态
1.1.1 学习产品形态设计
1.1.2 形态设计的学习要求
1.1.3 开展互动研讨式教学
1.2 设计元素与形态构成
1.2.1 重新审视设计元素
1.2.2 设计交流的重要性
2 产品的形态
2.1 关于产品形态
2.2 产品形态设计
2.2.1 产品形态的构成要素
2.2.2 产品形态的设计要素
2.3 产品形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 设计元素与形态构成
3.1 视觉构成
3.1.1 视觉艺术与透视
3.1.2 设计几何学
3.2 设计与构成元素
3.2.1 构成元素
3.2.2 训练形式与材料
3.2.3 设计构成
3.3 设计构成训练
3.4 设计构成训练课题
3.4.1 课题一:三个直棱体的形体设计
3.4.2 课题二:三个曲面体的形体设计
3.4.3 课题三:直棱体与曲面体的组合
3.4.4 课题四:凸面体与凹面体的形体设计
4 形态设计
4.1 基础形态的创造
4.1.1 分割与重构
4.1.2 课题五:立方体的分割与重构
4.1.3 切割与积聚
4.1.4 课题六:切块重组与形体减法
4.2 基础形态的组合与过渡
4.2.1 形态的组合
4.2.2 形态的契合
4.2.3 形态的过渡
4.2.4 课题七:形态的间接过渡
4.3 产品基础形态设计
4.3.1 形态
4.3.2 产品的形态
4.3.3 形态设计训练
4.3.4 形态设计——比例在造型中的应用
4.3.5 形态设计——形体中的“力”
4.3.6 课题八:综合形态设计
5 产品形态的构造
5.1 产品的形态构造
5.1.1 多体组合
5.1.2 单体切割
5.1.3 多体过渡
5.2 形态的构造手法
5.2.1 创造空间
5.2.2 增加活力
5.2.3 强调理性
5.3 产品形态的创新思维
5.4.1 构思“形”的基本因素
5.4.2 构思“形”的思维方法
5.4 课题九:二维图形立体化
5.4.1 二维图形立体化
5.4.2 文化符号立体化方法
6 产品形态的相关因素
6.1 产品形态与机构
6.1.1 产品的机构
6.1.2 课题十:产品机构的建模解析
6.1.2 课题十一:便携式多功能童车的机构创新
6.2 产品形态与功能
6.2.1 形态的目的——功能
6.2.2 形态的实用功能
6.2.3 形态的审美功能
6.2.4 形态的语义功能
6.2.3 课题十二:功能界面的设计
6.2.4 课题十三:功能组合设计法的应用
6.3 产品形态与材料
6.3.1 产品的材料
6.3.3 形态与材料的关系
6.3.4 课题十四:新材料与新工艺——椅子的设计变迁
6.3.2 课题十五:RE—thinking+RE—cycle
7 产品设计
7.1 产品设计程序
7.1.1 产品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7.1.2 设计准备
7.1.3 市场调研
7.1.4 设计定位
7.1.5 创意草图
7.1.6 产品设计效果图
7.1.7 结构设计
7.1.8 样机模型制作
7.2 产品设计方法
7.2.1 缺点列举法
7.2.2 希望点列举法
7.2.3 仿生学法
7.2.4 类比法
7.2.5 组合法
7.2.6 检查提问法
7.2.7 反求工程法
7.2.8 头脑风暴法
7.2.9 逆向思维法
7.2.10 KJ法
7.2.11 特性列举法
7.3 课题十六:产品设计
8 设计课题案例
8.1 课题一:三个直棱体的形体设计
8.2 课题二:三个曲面体的形体设计
8.3 课题三:直棱体与曲面体的组合
8.4 课题四:凸面体与凹面体的形体设计
8.5 课题五:立方体的分割与重构
8.6 课题六:切块重组与形体减法(一)
8.7 课题六:切块重组与形体减法(二)
8.8 课题七:形态的间接过渡
8.9 课题八:产品基础形态设计
8.10 课题九:产品的形态演变
8.11 课题十:机构连接
8.12 课题十一:功能界面的设计制作
8.13 课题十二:童车的功能组合式设计
8.13.1 童车设计的背景分析
8.13.2 童车的组合式设计方案
8.13.3 工程输出与快速成型制作
8.13.4 结论
8.14 课题十三:家庭便携式车体设计
8.14.1 基于FAST法的功能树建立
8.14.2 多功能组合车体的功能系统设计
8.14.3 家庭多功能组合车体设计方案
8.1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优秀学生作品(彩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