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的强制性及其实施路径研究 /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文库
作者: 李满奎
出版时间:2014年10月
出版社:法律
- 法律
- 9787511867353
- 66978
- 2014年10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D922.554
工伤社会保险是世界范围内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工伤保险模式,适应了现代劳工世界的需要,而强制性是这种工伤保险模式的应有之意。我国虽顺应趋势确立了强制性工伤社会保险,但其有效性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诘难。
在强制性的工伤保险制度下为何出现大量用人单位不参保的“普遍违法”现象?工伤劳动者依法维权却又为何屡屡受挫、走上绝路?作者在回顾工伤保险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参酌域外法理,侧重分析社会保险定位与自我保险因素对强制性的影响,厘清了强制性原则下的工伤保险法律关系,理顺了强制性的实施路径,并从实体保障和程序配套两个层面对完善工伤保险的强制性提出了建议。
李满奎编写的《工伤保险的强制性及其实施路径研究》从整体宏观的角度对强制性问题进行研究,跳出了“就强制性而强制性”的局限,对于消除围绕强制性所存在的误解、完善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工伤保险制度的源与流
——从侵权法到社会保险的嬗变
一、侵权法的内部调试
(一)过错责任原则时期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时期
二、从侵权法到工伤保险法的变迁
(一)德国工伤保险模式的诞生
(二)德国模式对欧洲、大洋洲的影响
(三)德国模式对北美洲的影响
三、工伤保险制度的类型化分析
(一)公共工伤保险模式
(二)私人工伤保险模式
(三)公私混合型的工伤保险模式
四、基于公认指标对工伤保险模式的横向比较
(一)广泛覆盖
(二)对安全的鼓励提升
(三)有效的给付体系
五、结语
第二章 社会保险性质对强制性的必然要求
一、工伤保险何以成为第一项社会保险
(一)工伤事故风险的分配原理
(二)侵权法之外的替代保险机制
(三)社会保险被最先用来解决工伤问题的原因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
(一)社会风险的传统救济渠道
(二)经济危机与社会保险
(三)社会保险的核心特征
三、社会保险的功能定位与价值取向
(一)社会保险是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
(二)社会保险具有财富再分配的功能
(三)社会保险根植于社会连带与互助共济的价值理念
四、强制性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在要求
(一)克服劳动领域的私权滥用要求强制
(二)社会保险权的内在逻辑要求强制
五、结语
第三章 自我保险因素对强制性的消解
一、我国工伤保险的社会保险定位
(一)《劳动保险条例》时期
(二)《试行办法》时期及以后
二、制度细节对社会保险定位的背离
(一)《劳动保险条例》时期
(二)《试行办法》时期及以后
(三)自我保险因素何以背离社会保险的定位?t
三、自我保险向社会保险的“位移”
(一)自我保险的危害
(二)自我保险向社会保险的“位移”
四、自我保险因素对强制性的影响
(一)社会保险定位下的强制性
(二)自我保险与强制失灵
(三)“位移”对强制性的影响一
五、结语
第四章 强制性的实施路径
一、为何强制:社会保险性质之外的另一重解释
(一)工伤保险是责任保险
(二)责任保险所依据的无过错责任要求实行强制保险
二、如何实施
(一)强制用人单位参保
(二)正确处理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合理设置落实强制性的措施
三、强制性实施路径的特点
(一)行政法定
(二)兼具预防功能
(三)强制措施实施主体与工伤保险经办主体重合
四、强制性实施路径的缺陷
(一)缺陷的表征
(二)缺陷的根源:双重标准
(三)缺陷的后果
五、结语
第五章 强制性的实体保障:集体责任
一、工伤赔偿“私人支付”的产生
(一)自己责任与私人支付
(二)替代责任的出现与私人支付的式微
二、“历史大妥协”及集体责任
(一)寻求工伤风险社会化分摊的尝试
(二)“历史大妥协”及集体责任的确立
(三)集体责任的内涵
三、我国工伤保险的集体责任:现状与尝试
(一)现状分析
(二)回归集体责任的尝试:先行支付制度
(三)先行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
四、对回归集体责任的尝试的评析
(一)垫付性先行支付的缺陷
(二)保险性先行支付的缺陷
(三)垫付性先行支付与保险性先行支付之间的冲突
五、完善我国工伤保险集体责任的建议
(一)实现工伤保险对工伤风险的概括承受
(二)理顺先行支付的内部、外部的关系
六、结语
第六章 强制性的程序配套:“诉讼禁止条款”
一、劳动法中的“私人起诉权”
(一)劳动关系的民法调整及“私人起诉权”的兴起
(二)劳动关系的现代法律调整机制及“私人起诉权”的式微
二、历史大妥协及“诉讼禁止条款”
(一)历史大妥协与“诉讼禁止条款”
(二)“诉讼禁止条款”的内涵
三、“诉讼禁止条款”在我国的实践
(一)“诉讼禁止条款”的现状考察
(二)二元化的工伤纠纷解决机制
四、“诉讼禁止条款”的完善
(一)公平与效率:“诉讼禁止条款”的价值承载
(二)“诉讼禁止条款”与强制性的“联姻”
(三)对“诉讼禁止条款”的重塑
五、结语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