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9787301141700
  • 2版
  • 65826
  • 0041159648-9
  • 平装
  • 16流
  • 2012年11月
  • 646
  • 632
  • 法学
  • 政治学
  • D095
  • 国际政治、政治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作者的《西方政治思想史》(2002年版)基础上修订而成,已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各种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并且就一些重要理论家在不同理论问题上的贡献及其思想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同时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个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成果也进行了简要介绍。本书以大量原始文献为基础,突破了围绕思想家个人写史的传统,既体现了西方政治思想发展中的连续性,又兼顾了各个重大理论问题的相对完整性,对于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次修订的内容主要有:一是调整了第四部分的结构,并且增加了对伯林、奥克肖特和哈贝马斯等人思想的介绍,从而使内容上显得更加完整;二是对全书各章节进行了全面订正,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部分,增加了一些需要补充的内容,对有些地方进行了改写或重写,以反映作者的最新思考;三是对一些没有专章论述的重要思想家如尼采、韦伯及近年来颇有影响的“共同体主义者”,采取插叙或注释的办法,通过与其他思想家的对照来加以介绍,同时适当增加了思想家们相互批评的内容,以使读者对西方政治思想史有立体印象;四是尽可能使全书语言表达比第一版更简洁易懂。
目录

绪论  西方政治思想概述


  一、西方政治思想概貌及其发展阶段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基本问题    


  三、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以及对政治思想史的解释



    第一部分  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第一章  理性的政治


  一、古代希腊文明与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


  二、习俗、自然与理性


  三、理想的政治与现实的政治


第二章  城邦的性质与目的


  一、公民与城邦


  二、秩序、正义与平等


  三、城邦之后的政治与人


第三章  政体及其更迭


  一、政体的划分


  二、政体的更替


  三、混合政体与法治



    第二部分  古罗马和中世纪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世界秩序之下的法律


  一、法律与公民权利


  二、降临于尘世的自然法


第五章  精神的权力与世俗的权力


  一、上帝之城与尘世帝国


  二、教会对国家权力的侵蚀


  三、向国家的回归


  四、对暴政的抵抗



    第三部分  近代西方政治思想


第六章  国民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基础


  一、君主与国家


  二、主权、“利维坦”和专制主义


  三、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以及近代政治学的诞生


第七章  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一、自然法与社会契约论


  二、自由、财产和生命的权利


  三、自由的政治意义


第八章  权力受到制约的政府


  一、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二、有限政府的理论


  三、分权学说及其制度设计


第九章  平等、民主和自由


  一、“人人生而平等”


  二、民主的可能性


  三、民主与自由


第十章  政治中的理性以及对理性政治的反叛


  一、保守主义的哲学与政治理论


  二、理性、历史与国家


  三、法西斯主义


第十一章  社会改良、社会批判与社会运动


  一、社会改良主义


  二、“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运动


  三、马克思主义



    第四部分  20世纪西方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  理性、政治与自由


  一、政治中的理性与经验


  二、“得过且过”的自由


  三、理性、自主与团结


第十三章  政治中的权利与正义


  一、自由社会中的正义


  二、自由至上论


第十四章  民主政治的理念与现实


  一、多元主义与现代民主的社会基础


  二、谁在统治:精英主义对现代民主制的批评


第十五章  批判的政治思想


  一、社会民主主义


  二、女性主义


  三、环境保护主义和绿色运动



    第五部分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及其方法


第十六章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起点及其早期发展


    ——对“伟大传统”的发现


第十七章  20世纪50-70年代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


    ——政治哲学的复兴


第十八章  “语境主义”与“语言学政治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