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三版)
作者: 李伯黍等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1772423
- 57115
- 0051151624-7
- 2010年1月
- 教育学
- 心理学
- G44
- 心理学
- 研究生、本专科
《教育心理学》在保持第二版基本结构不变的基础上,继续突出德育心理和中国传统教育心理思想两大特色,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在编排方式上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各章前添加“要点提示”、“主要概念”等小栏目。全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既反映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又贴近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文字流畅,可读性强。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还制作了配套电子资源包(包括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参考资料),供读者免费下载。
第1编 德育心理
第一章 德育心理概述
第一节 我国传统的德育心理思想
第二节 德育心理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 德育心理研究的任务
第四节 德育心理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德育心理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道德认识的发展
第一节 道德认识发展概述
第二节 道德观念的发展
第三节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第三章 道德情感的发展
第一节 道德情感发展概述
第二节 高尚情操的发展
第三节 立身处世态度的形成
第四节 移情或通情能力的发展
第四章 道德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道德行为发展概述
第二节 观察学习与道德行为
第三节 思维表征作用与道德行为
第四节 自我调节过程与道德行为
第五章 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正确、健康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第六章 德育模式
第一节 德育模式概述
第二节 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
第三节 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的德育模式
第四节 培养行为自控能力的德育模式
第五节 价值观辨析的德育模式
第七章 道德发展的评定方法
第一节 品德发展评定方法的鉴定、设计和选用
第二节 道德认识的评定方法
第三节 道德情感与道德价值取向的评定方法
第四节 道德发展一致性的评定方法
第2编 学习心理
第八章 学习心理概述
第一节 我国传统的学习心理思想
第二节 学习心理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 学习心理研究的任务
第四节 学习心理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学习心理研究的意义
第九章 学习的性质
第一节 学习即试误
第二节 学习即条件作用
第三节 学习即顿悟
第四节 学习即信息加工过程
第五节 学习即建构
第六节 行为主义、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和当代认知心理学
第十章 学习过程
第一节 学习过程概述
第二节 知识学习过程
第三节 技能学习过程
第四节 问题解决学习过程
第十一章 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节 知识迁移过程
第四节 技能迁移过程
第十二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的涵义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转化与维持
第十三章 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
第一节 兴趣与学习
第二节 情感与学习
第三节 意志与学习
第四节 性格与学习
第3编 教学心理
第十四章 教学心理概述
第一节 我国传统的教学心理思想
第二节 教学心理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 教学心理研究的任务
第四节 教学心理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教学心理研究的意义
第十五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第二节 确定教学目标
第三节 组织教学内容
第四节 分析教学对象
第五节 选择教学方法、策略、传媒
第十六章 教学模式
第一节 教学模式的涵义
第二节 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
第三节 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
第五节 刺激控制与强化的教学模式
第六节 智能训练的教学模式
第七节 丰富教学模式
第十七章 教学环境
第一节 教学环境的心理学问题
第二节 学生群体
第三节 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
第十八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和人际关系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威信
第4编 差异心理
第十九章 差异心理概述
第一节 我国传统的差异心理思想
第二节 差异心理研究的范围
第三节 差异心理研究的任务
第四节 差异心理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 差异心理研究的意义
第二十章 智力差异
第一节 智力差异概述
第二节 智力水平差异
第三节 智力结构差异
第四节 智力测验
第五节 智力测验与学校教育实践
第六节 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第二十一章 人格差异
第一节 人格概述
第二节 人格类型差异
第三节 人格特质差异
第四节 人格测量
第五节 人格差异与教育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