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出版社: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以下为《医学免疫学(四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9787506782418
  • 1-1
  • 46253
  • 0048172737-8
  • 2016年8月
  • 医学
  • 基础医学
  • R392
  • 护理学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新燕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供护理学类专业用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是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系根据《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国家专业技术考试等执业(职业)标准的政策要求以及全套教材的编写原则要求,由国内本科护理学类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完成。全书涵盖免疫学基础、免疫病理和免疫学应用三部分,力求准确简明阐述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注重免疫学理论和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结合多数院校护理学类教育实际,在保持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在章节设置和内容编排上做了一些调整,以适应教学需要。教材每章设有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和目标检测,可以明确教学大纲要求、学习重点以及对学习效果及时进行检测;在章节中根据需要设计了知识链接、知识拓展和案例引导,对重要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展,使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免疫学理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与纸质教材配套的在线学习平台,含数字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题库等,资源十分丰富,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
本教材适用于高等医学院校或综合院校护理学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基础、临床医学学生、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免疫的类型及其特点


    四、免疫应答异常及其所致疾病


    五、免疫学应用


  第二节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二、外周免疫器官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6~17世纪)


    二、传统免疫学时期(18~20世纪初)


    三、近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中叶)


    四、现代免疫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


第二章  抗原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特性


    一、抗原的概念


    二、抗原的基本特性


    三、抗原的特异性


    四、抗原表位


    五、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第二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导B细胞应答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


    二、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丝裂原


    三、佐剂


第三章  抗体


  第一节  抗体的结构


    一、抗体的基本结构


    二、抗体的其他成分


    三、抗体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抗体的多样性及其类型


    一、抗体的多样性


    二、抗体的类型


  第三节  抗体的生物学特性


    一、抗体的功能


    二、各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第四节  人工制备的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一节  补体系统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


    二、补体系统的理化性质


    三、补体的代谢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控


    一、经典途径


    二、旁路途径


    三、凝集素途径


    四、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


    五、补体激活的调控


  第三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补体介导的溶细胞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清除免疫复合物


    四、炎症介质作用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六、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征


    一、理化性质


    二、产生特点


    三、生物学作用特点


  第二节  细胞因子分类及生物学活性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


    一、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


    二、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辅助诊断


    三、细胞因子与疾病的治疗


第六章  膜型免疫分子


  第一节  MHc分子


    一、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遗传特点


    二、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及功能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二节  CD分子和黏附分子


    一、CD分子


    二、黏附分子


第七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屏障结构及其作用


    二、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


    三、固有免疫细胞及其作用


  第二节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一、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二、模式识别受体


  第三节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控


第八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


    二、单核巨噬细胞


    三、B淋巴细胞


  第二节  抗原提呈及其机制


    一、胞质溶胶途径(MHCⅠ类分子途径)


    二、溶酶体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


    三、非经典抗原提呈途径——MHC分子交叉提呈抗原的途径


    四、脂类抗原的CDl分子提呈途径


第九章  T细胞及其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T淋巴细胞


    一、T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T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第二节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细胞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二、T细胞的免疫效应


第十章  B细胞及其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一节  B淋巴细胞


    一、B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B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


  第二节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二、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三、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


    四、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效应


    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第五节  四型超敏反应比较


    一、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比较


    二、四型超敏反应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第十二章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病


  第一节  免疫耐受


    一、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


    二、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三、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第二节  自身免疫病概述


    一、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


    二、自身免疫病的分类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


    二、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异常


    三、遗传因素


    四、其他因素


  第四节  自身免疫病的组织损伤机制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的治疗原则


    一、去除引起免疫耐受异常的因素


    二、应用免疫抑制剂


    三、应用细胞因子抗体及细胞因子受体阻断剂


第十三章  免疫缺陷病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T细胞与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


    二、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三、吞噬细胞数量、功能先天性缺陷


    四、补体缺陷


    五、其他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二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常见原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第十四章  肿瘤免疫


  第一节  肿瘤抗原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二、肿瘤相关抗原


  第二节  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效应机制


    二、细胞免疫效应机制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


第十五章  移植免疫


  第一节  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机制


    一、介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提呈与识别机制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


  第二节  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第三节  移植排斥反应防治原则


    一、选择适合的供者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


    三、免疫抑制疗法


    四、移植后的免疫监测


第十六章  免疫学检测及其应用


  第一节  体外抗原一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一、凝集反应


    二、沉淀反应


    三、免疫标记技术


  第二节  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检测


    一、免疫细胞分离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


    三、细胞因子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  其他免疫学技术


    一、补体的测定


    二、HLA分型技术


第十七章  免疫学防治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人工免疫的概念和种类


    二、用于主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三、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


    四、计划免疫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抗体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二、细胞因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


    四、生物应答调节  剂与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