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2版)
作者: 廖力夫,刘晓庚,邱凤仙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9787568009218
- 45649
- 2015年8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O65
廖力夫、刘晓庚、邱凤仙编著的《分析化学》根据工科类本科化学教学的要求编写,着眼于培养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工科人才。全书分为13章,主要内容包括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各类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电位分析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分离与富集方法、定量分析步骤和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等。力求突出重点,将基本理论叙述清楚。书中有例题、小结和习题,便于教学。
本书适合于作为高等院校化工、轻工、石油、环境、制药、生物工程等工科类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参考书,还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分析化学的进展
阅读材料:分析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
第2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1.1 误差的分类及表示方法
2.1.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1.3 误差的传递
2.1.4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2.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2.1 可疑数据的取舍
2.2.2 有限次测定随机误差的t分布
2.2.3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2.2.4 显著性检验
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3.1 有效数字
2.3.2 修约规则
2.3.3 运算规则
2.4 回归分析法
2.4.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4.2 回归方程的检验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化学信息学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
3.1 滴定分析法概述
3.1.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1.2 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
3.1.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反应条件
3.1.4 滴定方式
3.2 物质组成的标度方法
3.2.1 不同试样组成的表示方法
3.2.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3.1 基准物质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示例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3.4.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3.4.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滴定分析法的发展史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1.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4.1.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2 酸碱溶液有关浓度的计算
4.2.1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2.2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4.3 缓冲溶液
4.3.1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4.3.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4.3.3 缓冲容量
4.3.4 缓冲溶液的配制
4.4 酸碱指示剂
4.4.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4.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4.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4.4 混合酸碱指示剂
4.5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5.1 强碱滴定强酸
4.5.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4.5.3 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的滴定
4.6 滴定终点误差
4.6.1 强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4.6.2 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4.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7.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7.2 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4.7.3 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4.8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8.1 非水酸碱滴定中的溶剂
4.8.2 非水酸碱滴定条件的选择
4.8.3 非水酸碱滴定的应用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卡尔费休与卡尔费休滴定法
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合物与配位反应概述
5.1.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
5.1.2 配合物的配位平衡
5.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及影响因素
5.2.1 EDTA的性质
5.2.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5.2.3 副反应系数
5.2.4 条件稳定常数
5.3 金属指示剂
5.3.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5.3.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5.3.3 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
5.3.4 常用金属指示剂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1 配位滴定曲线
5.4.2 配位滴定终点误差
5.4.3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5.5.1 在不同酸度下的分步滴定
5.5.2 掩蔽法
5.5.3 用其他配位剂滴定
5.5.4 化学分离法
5.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5.6.1 直接滴定法
5.6.2 返滴定法
5.6.3 置换滴定法
5.6.4 间接滴定法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手性药物分析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反应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6.1.2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6.1.3 氧化还原平衡
6.1.4 在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6.1.5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2.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6.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3.1 预氧化
6.3.2 预还原
6.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
6.4.1 高锰酸钾法
6.4.2 重铬酸钾法
6.4.3 碘量法
6.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抗氧化及其测定技术
习题
第7章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7.1 溶解一沉淀平衡及影响因素
7.1.1 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7.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的选择
7.2.1 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7.2.2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7.2.3 沉淀条件的选择
7.3 重量分析法及应用
7.3.1 重量分析法的类型和特点
7.3.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
7.3.3 重量分析法的计算
7.3.4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7.4 沉淀滴定法及应用
7.4.1 沉淀滴定法概述
7.4.2 银量法的原理及应用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沉淀法
习题
第8章 电位分析法
8.1 参比电极与指示电极
8.1.1 参比电极
8.1.2 指示电极
8.1.3 电极电位的测量
8.2 直接电位法及应用
8.2.1 pH值的电位测定
8.2.2 其他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8.3 电位滴定法及应用
8.3.1 电位滴定的装置和方法
8.3.2 电位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8.3.3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电化学工作站
习题
第9章 分光光度法
9.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9.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9.1.2 朗伯一比尔定律
9.1.3 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的原因
9.2 分光光度计
9.2.1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
9.2.2 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与类型
9.2.3 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9.3 分光光度法实验条件的选择
9.3.1 显色反应的选择
9.3.2 显色条件的选择
9.3.3 测定波长的选择
9.3.4 参比溶液的选择
9.3.5 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9.4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9.4.1 标准曲线法对单组分含量的测定
9.4.2 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9.4.3 配合物组成和稳定常数的测定
9.4.4 示差分光光度法
9.4.5 多组分的同时测定
9.4.6 光度滴定法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光污染
习题
第10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10.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概述
10.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0.2.1 共振线与吸收线
10.2.2 基态原子数与激发态原子数的分布
10.2.3 谱线轮廓及变宽
10.2.4 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0.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0.3.1 光源
10.3.2 原子化系统
10.3.3 光学系统
10.3.4 检测系统
10.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0.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与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构造原理的比较
10.4 干扰的类型及其抑制方法
lO.4.1 物理干扰
10.4.2 化学干扰
10.4.3 电离干扰
10.4.4 光谱干扰
10.5 测定条件的选择
10.5.1 分析线选择
10.5.2 狭缝宽度选择
10.5.3 灯电流选择
10.5.4 火焰原子化条件选择
10.5.5 石墨炉原子化条件选择
10.6 定量分析方法
10.6.1 标准曲线法
10.6.2 标准加入法
10.7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灵敏度及检出限
10.7.1 灵敏度
10.7.2 检出限
10.8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10.8.1 直接原子吸收法
10.8.2 间接原子吸收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1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11.1 气相色谱分析法概述
11.I.I色谱法概述
11.1.2 色谱法分类
11.1.3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1.2 气相色谱分析理论基础
11.2.1 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1.2.2 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11.2.3 分离度R
11.2.4 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
11.3 气相色谱仪
11.3.1 气相色谱流程
11.3.2 e相色谱仪的结构
11.3.3 气相色谱固定相
11.3.4 气相色谱检测器
11.4 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1.5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11.5.1 气相色谱定性鉴定方法
11.5.2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习题
第12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12.1 概述
12.2 沉淀分离法
12.2.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
12.2.2 微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
12.3 萃取分离法
12.3.1 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12.3.2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12.4 层析法
12.4.1 纸层析法
12.4.2 薄层色谱法
12.5 离子交换分离法
12.5.1 离子交换树脂
12.5.2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12.5.3 离子交换分离法应用示例
12.6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12.6.1 挥发分离
12.6.2 蒸馏分离
12.7 分离新技术
12.7.1 固相微萃取法
12.7.2 液膜分离法
12.7.3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12.7.4 其他分离新技术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生物分离技术
习题
第13章 定量分析步骤和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13.1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13.1.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13.1.2 试样的分解
13.1.3 测定方法的选择
13.1.4 分析结果的质量评价
13.2 硅酸盐分析
13.2.1 概述
13.2.2 硅酸盐经典分析系统
13.2.3 硅酸盐矿物和岩石中主要成分的测定方法
13.2.4 硅酸盐矿物和岩石全成分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和计算
13.3 合金分析
13.3.1 钢铁中合金元素分析
13.3.2 铝及铝合金分析
13.4 水样分析
13.4.1 概述
13.4.2 水质指标和标准
13.4.3 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
13.4.4 水样的物理性质检验
13.4.5 水样中常见金属元素的测定
13.4.6 水样中常见非金属元素的测定
13.4.7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13.5 食品安全分析
13.5.1 概述
13.5.2 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
13.5.3 药物残留和农药残留的测定
13.5.4 毒素的测定
13.5.5 防伪/掺假分析
13.5.6 食品安全的标志
本章小结
阅读材料:生物分析技术
习题
附录
附录A 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B 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C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5℃)
附录D 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
附录E EDTA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附录F 标准电极电位(25℃)
附录G 条件电位
附录H 一些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25℃)
附录I 相对原子质量
附录J 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