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意识及其培植研究 / 宪政与法治理论研究丛书
作者: 伍华军,周叶中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9787307123922
- 36398
- 2014年9月
- 未分类
- 未分类
- D648.3
伍华军、周叶中编著的《我国公民意识及其培植研究/宪政与法治理论研究丛书》讲述了:公民意识是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的自我认识,具体表现为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等内容。现代民主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公民如何以自我的主体身份参与到国家的运行管理中。其中,公民意识的内在驱动力和对政治生态环境的形塑功能,对制度的有效运行、决策的有力执行和政治社会化的有序推进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协商民主这一现代民主与政治参与的重要模式而言,成熟的公民意识是协商民主成长发展的原动力和催化剂,对协商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培植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也是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与重要途径,是通过建立健全表达自由的保障制度、选举制度与自治制度等相关制度,不断树立和提升全体公民的公民意识。
导论
一、公民意识是什么
二、公民意识的功能
三、公民意识的培育
第一章 公民意识基础理论
第一节 公民意识基础概述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
二、公民意识的结构与内涵
三、公民意识的特征
四、公民意识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公民意识的产生基础
一、公民意识的文化基础
二、公民意识的社会基础
三、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
四、公民意识的制度基础
第三节 公民意识的价值
一、公民意识与自我认同
二、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
三、公民意识与宪法政治
第二章 中国公民意识在清末民初的发展及启发
第一节 清末民初中国公民意识萌发的主要动因
一、从开眼看世界到西风东渐——迫于民族生存发展的
客观要求
二、传统士人阶层的瓦解和新知识分子的产生
三、城市的发展为中国公民意识的传播创造了一定的
社会条件
第二节 清末民初公民意识发展演变的特点
一、国民奴性之批判及国民性探讨
二、新民观的出现及反思
三、权利观念的发展及嬗变
四、新文化时期及五四运动的新思潮
第三节 清末民初公民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封建小农经济的束缚
二、儒教伦理道德的长期浸淫
三、臣民文化的深刻影响
四、政治参与匮乏及其思想传播的不足
第四节 清末民初公民意识发展的启示
一、中国公民意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公民意识发展的启发及解决之道
第三章 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
第一节 政治参与与民主政治
一、政治参与的内涵
二、政治参与的重要价值:民主政治的生长点
第二节 作为政治参与心理基础的公民意识
一、政治认同、政治参与与公民意识
二、公民意识对政治参与的促进
第三节 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的推动
一、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
二、作为政治社会化方式的政治参与
三、政治参与对公民意识的促进
第四章 公民意识与协商民主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
一、协商民主的内涵
二、协商民主的基本流派
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
四、协商民主对于公民意识培植的意义
第二节 公民意识对协商民主的促进
一、主体意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原动力
二、权利意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助动力
三、民主意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推动力
四、责任意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保障力
第三节 协商民主实践对公民意识的培养
一、我国公民参与协商民主的现状
二、在协商民主的灵活程序中培养公民意识
三、在协商民主的主持人制度运行中培育公民意识
四、协商民主达成的良好效果激发公民意识
第五章 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西方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价值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家庭是公民教育的培养源头
二、学校是公民教育的培养基础
三、社会是公民教育的培养摇篮
第三节 公民教育与民主实践
一、惟教育论的误区
二、权利意识教育与民主实践
三、义务意识教育与民主实践
第六章 公民意识与制度构建
第一节 “三位一体”的公民意识培植制度
一、作为公民意识培植制度的家庭
二、作为公民意识培植制度的学校
三、作为公民意识培植制度的社会
第二节 作为公民意识培养机制的表达制度
一、公民意识在言论自由中培植
二、公民意识在出版自由中培植
三、公民意识在结社自由中培植
四、公民意识在集会游行中培植
第三节 作为公民意识培养机制的基层自治制度
一、公民参与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的现状
二、完善基层自治制度——为公民参与创造条件
三、在基层自治的实践中提升公民意识
第四节 作为公民意识培养机制的选举制度
一、我国选举的状况
二、公民意识对选举的影响及意义
三、完善选举制度,在选举活动中锻造公民意识
四、通过选举促进公民对国家的认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