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9年3月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1766385
  • 33569
  • 0051151582-7
  • 2009年3月
  • 教育学
  • 教育学
  • G633.3
  • 中文
  • 本专科
内容简介

  本书绪论部分从智慧生成的角度,全面阐述了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目标、要求和基本策略,相当于全书大纲。接着分三大部分十二章论述了十六种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每章大多从原理、特点、类型、功能、要求、途径、方法等方面来阐述,在疑难或关键之处,插入“案例快照”及“一家之言”进行分析论证。术语选用方面坚持新颖、规范、可操作的原则,有的内容必须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时,则变化阐述的角度、重点与特点,尽量符合相应章节的需要,不给读者以重复累赘之感。书中所引之例,部分为笔者的教学实践,其余大多来自我的学生(包括中文系实习生、语文课程教育论研究生、语文教育硕士)课堂教学实际。

目录

绪论  走向智慧生成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001


    第一节  智慧生成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理论依据/01


    第二节  智慧生成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004


    第三节  智慧生成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要求/010


    第四节  智慧生成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策略/012


上编  语文课堂教学准备技能/018


  第一章  语文教师的备课技能/018


    第一节  语文教材的分析与整合/019


    第二节  搜集和利用语文资源/027


    第三节  语文教学的设计与优化/031


  第二章  语文教师的说课技能/43


    第一节  说课概述/043


    第二节  说课的基本功能与要求/049


    第三节  说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052


  第三章  语文预习指导技能/063


    第一节  语文预习的意义与类型/063


    第二节  班级学情的分析与利用/069


    第三节  预习指导的原则与方法/073


中编  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技能/082


  第四章  语文课堂导入与收束技能/082


    第一节  语文教学导入或收束的特点和功能/082


    第二节  语文课堂导入与收束的类型和要求/091


    第三节  语文课堂导入与收束的途径和方法/094


  第五章  语文课堂过渡与照应技能/110


    第一节  语文课堂教学过渡与照应的特点和功能/110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过渡与照应的类型与要求/114


    第三节  语文课堂教学过渡与照应的途径和方法/123


  第六章  语文课堂提问技能/135


    第一节  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与特点/135


    第二节  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时机把握/142


    第三节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领/148


  第七章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应用技能/161


    第一节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类型/161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与要求/169


    第三节  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与应用的步骤与策略/173


  第八章  语文课堂教学反馈技能/187


    第一节  语文课堂教学反馈的原则和功能/187


    第二节  语文课堂教学反馈的类型与要求/195


    第三节  反馈技能培训途径及课堂反馈方法/201


  第九章  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211


    第一节  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的特点和功能/211


    第二节  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标准/221


    第三节  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的要求与方法/227


下编  语文课堂教学强化技能/238


  第十章  语文练习设计与复习指导技能/238


    第一节  语文练习与复习的特点和功能/238


    第二节  语文练习设计与复习指导的类型与要求/248


    第三节  语文练习设计与复习指导技能的途径与方法/252


  第十一章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技能/264


    第一节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与功能/264


    第二节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与要求/269


    第三节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与方法/278


  第十二章  语文教师的评课技能/290


    第一节  语文评课的类型和功能/290


    第二节  语文评课的原则与要求/295


    第三节  语文评课的内容与方法/303


后记/314